“彭頭山一號”水田犁的誕生,如同一塊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在這片廣闊的南方濕地,激起了層層疊疊的巨大漣漪。
最初的改變,發生在彭頭山城內部。
第一批由銅都城工匠流水線生產出的一百張標準水田犁,被分配到稻部落農夫手中,一場農業生產力的革命,悄然降臨。
過去需要整個部落所有壯勞力,花費數月才能勉強完成的翻地工作,現在,隻需要幾十個經過簡單培訓的農夫,駕馭著同樣數量的水牛,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就輕鬆地完成了,而且翻耕的深度和質量,遠超以往。
大量的勞動力,從繁重的土地束縛中,被解放了出來。
何維抓住了這個機會。
他沒有讓這些被解放出來的勞動力閒置下來,而是立刻將他們編入了新的、更專業化的生產部門。
一部分人,成為了新城建設的專業建築工。
另一部分心靈手巧的年輕人,則被送入了新開設的“竹木工坊”,學習如何利用南方豐富的竹木資源,去製作更精巧的家具、農具,甚至是紙張。
何維發現,這裡生長的某種特殊竹子,其纖維細膩而堅韌,是比上遊產出麻布更優質的造紙原料。
一個以“竹漿紙”為核心的、全新的造紙產業,在這座南方新城,悄然萌芽。
而這場技術革命的漣漪,很快就擴散到了彭頭山城之外。
起初,隻是生活在周邊的、與稻部落素有來往的小部落,好奇地前來觀望。
當他們親眼看到,那曾經和他們一樣,隻知道用木耒辛苦刨食的稻部落族人,如今卻能駕馭著水牛,輕而易舉地開墾出他們想都不敢想的大片良田時,那種視覺衝擊力,是顛覆性的。
消息,如同長了翅膀,飛快地傳遍了整個澧水流域。
越來越多生活在下遊和沼澤地帶的、以漁獵和采集為生的部落,開始派來他們的使者。
他們劃著獨木舟,帶著自己部落最珍貴的特產——風乾的魚、罕見的皮毛、美麗的羽毛,來到這座拔地而起的新城。
他們隻有一個目的——請求“彭頭山城的神明”,賜予他們那種能夠讓土地自動翻滾的“神犁”。
何維,並沒有選擇無償地贈予。
他以彭頭山城為中心,建立起了一個全新的、以“技術換忠誠”為核心的南方聯盟體係。
任何一個願意加入聯盟,承認銅都城為最高宗主,並承諾使用漢語、漢字、和銅都幣的部落,都可以通過上繳一部分特產作為“賦稅”,來換取水田犁的“使用權”和配套的水牛馴養技術。
於是,一張以彭頭山城為技術輸出中心,以周邊數十個大小部落為原料供給和初級產品加工地的、龐大的經濟與政治網絡,在短短兩年內,就迅速地形成了。
大量的獸皮、礦石、魚乾,從四麵八方彙集而來,再通過漁港城,源源不斷地輸送回長江上遊的銅都城和都護府。
而彭頭山城,則憑借著其無可替代的技術優勢,和日益增長的糧食產量,成為了整個長江中遊區域,無可爭議的中心。
何維,也真正地,從一個“征服者”,變成了一個“秩序的建立者”和“文明的播種者”。
然而,這種巨大的成功,在給他帶來滿足感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種更深層次的、關於未來的思考。
這天晚上,他沒有留在繁忙的城主府,而是獨自一人,回到了那個最初發現的、帶著環濠遺跡的古老村落。
他點起一堆篝火,靜靜地坐著,看著天上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