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竹子,造一條引水管道?”
饒是以林沐的乾練與想象力,在聽到何維這個近乎瘋狂的構想時,也忍不住倒吸了一口涼氣。
將三裡之外山穀中的泉水,引到海邊的城市裡,這中間隔著叢林、窪地、丘陵,其工程之浩大,難度之高,完全超出了她腦海中對建築的認知。
“沒錯,一條‘竹龍’!”何維的眼中,燃燒著不容置疑的、屬於創造者的火焰,“它將是我們上海港的生命線,是這座城市的第一條動脈!我要讓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在家門口喝上乾淨的淡水!”
林沐沒有再提出任何質疑。
老師的構想,總是超越時代,也總是能變成現實。
她那顆屬於工程師的心,已經被這個前所未有的宏大挑戰徹底點燃。
“是!老師!我馬上去辦!”
一場圍繞著“竹龍計劃”的工程革命,在天災過後的廢墟上,轟轟烈烈地展開了。
林沐展現出了她作為首席工程師的驚人能力。
她沒有立刻投入建造,而是先成立了三個攻關小組。
第一組,由她親自帶領,負責“設計”。
她帶著測繪隊的學者,日夜奔走於上海港和“陳岩穀”之間。
他們用最原始的水平儀和標杆,一點一點地測量著兩地之間的地勢落差。
每一處窪地,每一道溝壑,都被他們精準地標記在竹漿紙上。
他們要確保,這條“竹龍”,能依靠水勢,順暢地流入上海港。
第二組,則交給了她的得力助手,一個擅長精密加工的年輕工匠,名叫“石木”。
石木的任務,是研究“連接”。
如何將成千上萬根竹子,嚴絲合縫地連接在一起,並且要承受住水流的壓力,做到滴水不漏,這是一個核心技術難題。
石木團隊嘗試了十幾種方案。
他們用青銅鑽頭將竹節打通,用燒紅的鐵棍將接口燙得更加規整,用麻繩和獸筋進行捆綁,甚至學著製陶的樣子,用黏土和石灰進行封口。但這些方法,要麼不夠牢固,要麼經不住水泡,都失敗了。
就在所有人一籌莫展之際,一個被巨浪衝上沙灘的,不起眼的漂流物,給了石木靈感。
那是一截被海水浸泡得發黑的木頭,上麵附著著大量藤壺和貝類,而在這些附生物之間,凝結著一種黑色的、膠狀的、富有彈性的物質。
老水手王波告訴他,這是“海漆”,是某些海邊樹木流出的樹脂,凝固後不畏水火。
石木如獲至寶!
他立刻帶領團隊,根據王波的指引,在海邊的紅樹林裡,找到了這種珍貴的天然防水塗料。
他們將海漆與搗碎的麻纖維混合,製成了一種全新的、粘稠而又堅韌的“防水膠泥”。
他們將這種膠泥,均勻地塗抹在打磨光滑的竹子套接處,再用浸過桐油的麻繩進行纏繞固定。
當第一節完美的、通過壓力測試的竹管誕生時,整個海灘都沸騰了!
竹龍的血管,終於被成功地製造了出來!
第三組的任務,則交給了體魄最強健的張武和他的衛隊。
他們的任務隻有一個——“量產”。
在陳岩的指引下,他們開進那片漫山遍野的巨竹林。
鋒利的青銅斧和青銅鋸子,第一次在這片原始的森林裡,奏響了屬於青銅文明的交響曲。
一根根兩人合抱粗的巨竹被砍倒,截成統一的長度,再由專門的小組打通竹節,最後運送到石木的工坊,進行最後的連接加工。
整個上海港,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高速運轉的工地。
瘟疫和天災帶來的陰霾,被這股火熱的建設激情一掃而空。
幸存的開拓者們,不再有時間去悲傷和恐懼。
他們每一個人,都被分配到了“竹龍計劃”的各個環節之中。
伐竹、運輸、打磨、連接、塗膠……每個人都像一枚精密的齒輪,在何維的統一調度下,為了同一個宏偉的目標,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何維則將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了另一項,同樣至關重要的工程上。
奠基。
他親自帶領著另一支隊伍,就在林沐選定的、緊鄰海灘的一處高地上,開始建造上海港的“心臟”——“石基要塞”。
“老師,您確定要在這裡建嗎?”張武看著那片距離海岸線不過百米的沙地,憂心忡忡,“這裡的地質,太鬆軟了。而且,萬一下一次再來那樣的巨浪。”
“就是要在這裡建。”何維的回答,斬釘截鐵。
他指著那片大海,眼神深邃。
“我們要征服的是海洋。我們不能畏懼它,更不能躲著它!我們必須像一根釘子,牢牢地釘在它的麵前!”
“我要讓所有後來者,讓所有可能從海上來的朋友或者敵人,第一眼就看到我們這座不屈的城市!”
他蹲下身,抓起一把沙子。
“你說得對,這裡的地基是沙子,太鬆軟,無法承重。所以,我們就要讓它變得比磐石更堅硬!”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命令工匠們,挖!
向著這片鬆軟的沙地,狠狠地往下挖!
他們沒有挖掘機,隻有最原始的青銅鏟和雙手。
但一百多名強壯的男人,像一群不知疲倦的工蟻,日夜不停地勞作著。
整整一個月,他們硬生生地,在這片沙灘上,挖出了一個深達五米、占地近千平米的巨大基坑!
當基坑的底部,終於觸碰到堅硬的礁石層時,所有人都累癱在地,但臉上,卻露出了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