塢底的積水被徹底抽乾。
陽光照進船塢,在潮濕的地麵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何維站在塢底堅實的土地上。
兩側是高聳的塢牆。
牆體上“竹筋石骨”的結構清晰可辨。
身後那扇巨大的浮動沉箱閘門擋住了外海的潮聲。
主體工程完成了。
但這隻是一個開始。
“老師,接下來我們做什麼?”林沐的聲音在空曠的船塢裡顯得很清晰。
周圍的工匠們都停下了手中的活,目光彙聚到何維身上。
何維的視線緩緩掃過現場。
從塢口閘門,到兩側塢牆,最後定格在塢底那條長長的中軸線上。
“現在,我們還要為乾船塢安裝龍骨墩,支撐木和龍骨水車。”
他伸手指著中軸線,下達第一個命令:“陳岩,我需要你用整塊的花崗岩做出一百個龍骨墩。用我們能找到的最好的硬木,或者整塊的花崗岩。它們的頂麵,必須處在同一條水平線上。這些龍骨墩用於在塢內水排乾後,從兩側支撐進入乾船塢的船隻,防止其傾倒。它是乾船塢的脊梁。”
他的目光看向船塢末端的陸地。
“在那裡,安裝一台巨型人力絞盤。我們需要用它,將入塢的船隻拖拽到位。”
何維的指令清晰明確。
剛剛還沉浸在成功喜悅中的工地,立刻進入了新的工作狀態。
安放龍骨墩是第一項挑戰。
將重逾百斤的材料精準地運送到十幾米深的塢底,難度極大。
陳岩和他的團隊用木質軌道和滑輪組,控製著巨石緩緩滑下塢底。
真正的難題是校準每一塊龍骨墩的高度。
何維的方法簡單得出人意料。
他讓工匠們沿著中軸線,挖出一條極淺、筆直的水槽,然後從引入海水灌滿。
“水在靜止時永遠是平的。”何維對陳岩解釋道,“以這條水線為基準,測量每一塊龍骨墩頂麵到水麵的距離。我要求這個距離,完全相等,這樣就能保證所有的龍骨墩處在同一個水平麵上。”
一個簡單的物理原理,幫陳岩解決了一個複雜的工程難題。
接下來的半個月裡,塢底成了一個巨大的精密儀器。
石匠們反複打磨著巨石,木匠們則拉著浸油的麻繩,一遍又一遍地比對著那道在陽光下閃著微光的水線。
最終,一百塊龍骨墩如同一列沉默的衛兵,整齊地排列在船塢的中軸線上。
與此同時,地麵上的工程也在同步進行。
二十台經過強化的重型龍骨水車被固定在石砌平台上。
它們的葉片更寬,傳動軸更粗,甚至在關鍵的連接處用上了打磨光滑的青銅軸承,以減少摩擦。
工匠們打通塢牆內的管道口,用巨大的竹管和塗滿海漆麻膏的法蘭盤,將管道與水車的入水口密封連接。
這些管道在塢底彙集於一個最低窪的集水坑。
係統連接完成後,何維下令測試。
集水坑被灌滿海水。
“啟動水車!”
二十匹健壯的挽馬開始拉動巨大的傳動杆。
“嘎吱……嘎吱……”
沉重而規律的聲音響起,如同心跳。
巨大的葉片開始轉動,強大的吸力通過管道,作用在集水坑的水麵上。
水流被抽出,從重型龍骨水車高處的出水口噴湧而出,順著渠道流回大海。
僅僅一天,集水坑便見了底。
“老師,成功了!”負責水車的王波高聲報告,“重型龍骨水車的排水效率,是之前臨時水車的五倍以上!”
何維點了點頭。
這顆心臟足夠強勁。
最後的巨型人力絞盤也在船塢末端安裝完畢。
它的底座用砂石泥漿和巨石共同澆築而成,與整個岬角的岩體融為一體。
至此,乾船塢的所有輔助係統,全部安裝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