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種子一旦種下,便會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尚未穿透雨林濃密的冠蓋。
南洋城便已經從沉睡中蘇醒,被一種充滿活力的喧囂所包裹。
在城市東邊的河灣處,一片新開辟出的淺水灘塗,此刻正人聲鼎沸。
這裡是楊氏族人的地盤——南洋城第一座人工養殖場。
“嘿!楊林家的!你那邊的魚籠該起了,我看裡麵的石斑都快把籠子撐破了!”
一個皮膚黝黑的壯漢,站在齊腰深的水裡,衝著岸邊喊道。
岸上,那個曾經羞澀地接過獵人鹿腿的姑娘楊林,如今已是這片養殖場的總負責人。
她的臉上帶著自信而乾練的笑容,大聲回應道:“楊虎叔,急什麼!沒看見我這邊正在清點昨天收的蝦苗嗎?今天下午潮水最高的時候再起籠,能多撈一倍!”
在他們的周圍,幾十名楊氏族人正忙碌地勞作著。
他們利用潮汐的規律,用竹子和藤網在河灣裡圍出了一片片巨大的養殖區。
他們將捕撈來各種魚、蝦、蟹的幼苗,投入其中。
再將廚房的殘羹剩飯、屠宰場廢棄的動物內臟,作為天然的飼料,投喂下去。
這片富饒的熱帶水域,回報給他們的,是驚人的收獲。
僅僅三個月,當初投放的那些隻有手指大小的蝦苗,如今已經長成了巴掌長的斑節對蝦。
那些瘦小的石斑魚苗,更是個個膘肥體壯,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而在城市西側的山坡上,則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南氏族人在這裡開辟出了層層疊疊的梯田,如同綠色的波浪,從山腳一直蔓延到山腰。
空氣中,彌漫著泥土的芬芳和植物清新的氣息。
“南塔!跟你說了多少遍了!芋頭地要多澆水,看你那邊的葉子都快耷拉下來了!”
一個經驗豐富的老開拓者,正對著那個名叫南塔的少年大聲訓斥。
南塔,就是當初那個被母親南卡從熊口下救出的孩子。
如今的他,早已褪去了膽怯,曬得一身古銅色,結實得像一頭小牛。
他撓了撓頭,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立刻提起木桶,飛快地跑向引水渠。
這片土地,慷慨得令人難以置信。
從銅都城帶來的小米和水稻種子,在這裡表現出了驚人的適應性。
濕熱的氣候讓它們一年可以成熟三季。
而木青發現的那些本地作物,更是瘋狂地生長。
埋下一塊芋頭,半年後就能收獲滿滿一筐。
插下一截甘蔗,那甜蜜的汁液便足以讓全城的孩子歡呼雀躍。
更不用說那些掛在樹上,仿佛永遠也摘不完的香蕉、芒果和菠蘿蜜。
過去在銅都城,糧食是維係生存的根本,是懸在每個人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但在這裡,食物的富足,已經到了一種近乎奢侈的地步。
豐饒的物產,讓南洋城的發展徹底擺脫了生存壓力的束縛,駛入了快車道。
然而,真正讓這座城市煥發出勃勃生機的,不僅僅是食物。
而是生命本身。
新生的啼哭,是城市最動聽的交響樂。
城中心的公共衛生所,是南洋城最繁忙,也是最受敬畏的地方。
它的“前身”,隻是當初臨時為阿露接生搭建的茅草棚。
但現在,它已經擴建成了一座擁有數個獨立房間、由石塊和硬木搭建而成的堅固建築群。
木青是這裡負責人,在這裡,她培養了一支醫療團隊。
此刻,一間寬敞明亮的“產房”內,一場小小的“奇跡”正在上演。
“用力!再加把勁!已經看到頭了!”劉萱的聲音冷靜而充滿鼓勵。
她身邊,兩個經過嚴格訓練的柳氏姑娘,正熟練地輔助著她。
一個用溫水擦拭著產婦額頭的汗水,一個準備著剛剛用沸水煮過的亞麻布和剪刀。
產床上,一個年輕的開拓者妻子正咬緊牙關,做著最後的衝刺。
與當初阿露難產時的凶險和混亂不同,如今的每一次接生,都像一場精密計算、有條不紊的科學流程。
從產前檢查,到孕期營養指導,再到產時的消毒與助產,以及產後的護理……
木青將何維傳授給她的現代知識,結合本地的草藥,製定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標準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