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維在廣場上宣布廢除三條鐵律,確立了婚姻和家庭的概念、保護私有財政。
在此基礎上,劃分了自由民與公民。
這些全新的概念,像一陣強勁的風,吹散了籠罩在人們心頭因“陶碗事件”而起的陰霾。
也吹動了每個人心中那根名為“欲望”的琴弦。
當一個人辛苦勞作的成果,真正被承認為“自己的東西”時,那種發自內心的、想要創造更多、擁有更多的動力,便如同雨後的春筍,勢不可擋地破土而出。
短短幾天,整座南洋城的氣氛就煥然一新。
最明顯的變化,發生在那些曾經磨洋工的“懶漢”身上。
過去,乾多乾少都一樣,他們自然樂得清閒。
但現在,情況不同了。
家庭的概念被確立後,男人養活妻兒的責任感被喚醒。
他們看到鄰居家勤勞的獵人江石,能用自己捕獲的獵物,為家人換來更堅固的陶器、更漂亮的麻布,再遲鈍的“懶漢”也會感到臉上火辣辣的。
於是,工地上原本需要催促的身影,變得主動起來。
捕魚隊裡,那些隻滿足於完成基本任務的漁夫,也開始琢磨著如何才能捕獲更值錢的大魚。
整個南洋城,在“私有財產”的驅動下,開始以驚人的效率高速運轉起來。
但新的問題,很快就隨之而來。
人們手裡有了越來越多的“私產”,強烈的交換需求也隨之產生。
然而,交換的過程卻是混亂而無序的。
傍晚時分,中心廣場成了臨時的交易場所。
製陶的工匠想用陶罐換些肉乾,就得滿廣場地去尋找剛打獵回來的獵人。
種地的農夫想用多餘的芋頭換點鹽,又得去鹽場找人。
交易完全是點對點的,充滿了偶然性,效率極其低下。
更糟糕的是,常常因為價值不對等而產生新的矛盾。
“我這把新做的骨矛,又尖又硬,憑什麼隻能換你兩條魚乾?起碼得五條!”
“我這筐香蕉個頭這麼大,換你那一小捆麻線,我太虧了!”
這樣的爭吵,每天都在發生。
何維敏銳地意識到,必須為這種自發的交換行為,提供一個有序的、固定的平台。
“我們需要一個‘集市’。”
在一次預備公民的會議上,何維正式提出了這個方案。
“從現在起,我們規定,每七天為一個周期。周期的最後一天,為‘趕集日’。”
“在這一天,所有人都可以將自己想要交換的物品,拿到中心廣場來,進行自由交換。”
這個提議,得到了所有人的熱烈擁護。
一個固定的時間,一個固定的地點,這無疑將大大提升交換的效率。
……
第一個交易日,終於在所有人的翹首以盼中到來了。
天還沒亮,南洋城便已陷入一種狂熱的興奮之中。
每家每戶都像是過節一般,將自己這七天積攢下來的“寶貝”仔細地整理出來。
江氏的獵人們,抬出了精心鞣製的、油光水滑的完整豹皮。
楊氏的漁民們,用藤筐裝著一串串風乾的、散發著鹹香的魚乾。
南氏的農婦們,則將地裡最新鮮的芋頭、香蕉和甘蔗捆紮得整整齊齊。
而以楊石為首的工匠們,更是將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帶有漂亮花紋的陶器,小心翼翼地擺放在木板上,等待交換。
就連城裡的孩子們,也學著大人的模樣。
將自己收集的五彩斑斕的羽毛和晶瑩剔透的貝殼,串成了漂亮的項鏈,希望能換回一塊甜甜的蜂蜜糖塊。
當太陽升起,何維敲響了廣場中央懸掛的銅鑼。
宣告集市正式開始。
整個廣場瞬間沸騰了。
何維和木青站在高高的了望塔上,饒有興致地俯瞰著這幅充滿勃勃生機的“南洋上河圖”。
眼前的景象,比他們想象的還要熱鬨。
人們以家庭為單位,在地上鋪開一張獸皮或大片的芭蕉葉,就算是一個“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