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柳江人,則在這場混亂中,為自己的認知不足,付出了實實在在的“學費”。
他們中的許多人,辛苦幾天的勞動成果,就換回了幾枚意義不明的瓷片,心中充滿了委屈和被欺騙的感覺。
何維和木青在高台上,靜靜地觀察著這一切。
木青有些不忍,低聲問道:“這樣下去,會不會打擊柳江人的積極性?矛盾會不會太大了?”
“這是必須經曆的陣痛。”何維的目光深邃而平靜,“市場的規則,是最殘酷也最公正的老師。我如果今天頒布一個‘官方指導價’,他們就永遠學不會自己去思考什麼才是合適的價格,永遠隻能做規則的被動接受者。讓他們吃點虧,摔個跟頭,比我說一百句道理都管用。你看,‘老師’已經開始上課了。”
何維指向了廣場的一個角落。
轉折點,在一個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了。
那個在上一場風波中處於漩渦中心的年輕工匠——楊石。
他的攤位前,也圍了幾個想“撿漏”的開拓者,試圖用低價買走他最新燒製的一批“星空釉”茶杯。
但楊石,卻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舉動。
他沒有直接拒絕,也沒有參與到混亂的討價還價中。
他默默地收拾起自己的陶器,然後將整個攤位,推到了廣場邊緣,那個巨大的城市中央糧倉兌換點的門口!
他從旁邊撿來一塊平整的木板,用木炭在上麵寫下了幾個歪歪扭扭卻清晰可見的大字:
“一隻碗=1元”
“一斤米=1元”
“一兩鹽=1元”
他沒有複雜的定價策略,他用了最笨、也最聰明的方法。
將自己勞動的價值,直接與南洋城最堅挺、最深入人心的硬通貨鹽和米,牢牢地綁定在了一起!
他的舉動,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很快,第一個“聰明”的買家出現了。
那是一個剛剛賣掉了一張獸皮,賺了3元錢的江氏獵人。
他正因為不知道這3元錢到底能買什麼而苦惱。
當他看到楊石的木牌時,眼睛瞬間亮了。
他看不懂“碗”的價值,但他看得懂“米”和“鹽”的價值!
在他心中,一斤米、一兩鹽,那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財富。
“你的碗,真的和一斤米一個價?”他將信將疑地問。
“沒錯。”楊石點頭。
“好!我買一個!”
獵人用一枚1元南瓷幣,從楊石那裡換走了一隻漂亮的星空釉碗。
交易完成,他並沒有離開,而是和所有人一樣,好奇地站在原地,想看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楊石拿著這枚剛剛到手的1元錢,看了一眼旁邊糧倉的工作人員,直接走到兌換窗口,將那枚南瓷幣遞了進去。
在所有人震驚的目光中,糧倉的工作人員,真的遞給他一大包沉甸甸的一斤稻米!
這一幕,在所有柳江人的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那枚小小的、不起眼的瓷片,真的能換來糧食!
而且是何維大人親口承諾的,一比一的兌換!
強烈的視覺衝擊,瞬間擊穿了所有人心中最後的疑慮。
那個剛剛用低價換走芋頭的開拓者士兵,還沒走遠,就被那個反應過來的南氏農夫一把揪住:“不行!你得再給我1元!我那一筐芋頭,按糧倉的價格,起碼值2元!”
賣掉獵弓的江氏獵人,也怒吼著衝向呂宋,要求補齊差價。
整個市場的價格體係,在“糧倉”這個絕對公平的價值標杆麵前,開始了劇烈的、自發的糾錯與重塑。
人們不再盲目地以物易物,也不再輕易地被開拓者們忽悠。
他們學會了第一句,也是最重要的一句生意經:
“你這個東西,能換幾斤米?”
所有商品的價值,都被拉回到了同一個參照係上。
集市的後半段,交易開始變得井然有序。
雖然討價還價依然激烈,但大家心中都有了一杆秤。
一張普通的獸皮,大概值2元,因為它可以換2斤米。
一把好用的青銅斧,值3元,因為它能換3斤米……
一個自發的、以“米”為本位的原始價格體係,在市場的自我教育下,奇跡般地誕生了。
當傍晚的鐘聲響起,集市結束時。
柳江人的臉上,不再是上午的迷茫和委屈。
他們有的賺了,有的虧了,但每個人的眼神裡,都閃爍著一種名為“獨立思考”的光芒。
他們開始明白,“錢”不是什麼神秘的巫術,它隻是一把尺子。
而如何用好這把尺子,去衡量自己的勞動,去交換彆人的財富,將是他們未來要學習的最重要的一課。
南洋城,在經曆了一天的混亂、陣痛與洗禮後,終於完成了從原始的以物易物,到貨幣經濟的驚險一躍。
一個商業時代,在人們口袋裡南瓷幣的叮當作響聲中,正式來臨。
喜歡石器星辰我在一萬年前重啟文明請大家收藏:()石器星辰我在一萬年前重啟文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