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後宮生活揭秘:慈禧的奢華日常與奇葩癖好
慈禧太後在後宮的生活,那奢華程度簡直超乎想象。她住的宮殿,那裝修得比現在的五星級酒店還豪華,到處都是金銀珠寶,綾羅綢緞。她每天早上起床,光洗漱這一項,就得花上一個多小時。用的洗臉水都是用各種鮮花浸泡過的,說是能美容養顏。
吃的就更講究了,每餐都得有一百多道菜,擺滿了好幾張大桌子。可她呢,每道菜就吃那麼一兩口,剩下的就全浪費了。而且,她吃飯的時候,還有一群太監宮女在旁邊伺候著,那場麵,真是威風凜凜。
除了這些,慈禧太後還有一些奇葩癖好。比如說,她喜歡聞水果的香味,於是就在宮裡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水果,每天都要換一批,就為了聞個味兒。還有,她對自己的頭發那是寶貝得不得了,專門找了個太監給她梳頭,要是梳得不好,那太監可就慘了。這慈禧太後在後宮的奢華日常和奇葩癖好,真是讓人哭笑不得,也難怪老百姓對她意見那麼大。
十三、對外宣戰的迷之操作:無知無畏的“瘋狂冒險”
在1900年的時候,慈禧太後乾了一件讓人驚掉下巴的事兒,那就是向十一國列強同時宣戰。這可真是一場無知無畏的“瘋狂冒險”。
當時,慈禧太後被一些守舊派大臣忽悠,再加上她對西方列強乾涉她廢黜光緒帝一事心懷不滿,腦子一熱,就做出了這個瘋狂的決定。她也不想想,就大清那點家底,怎麼可能打得過十一個列強國家。
這宣戰詔書一下,大臣們都傻眼了,紛紛勸諫慈禧太後不要衝動。可慈禧太後這時候就像著了魔一樣,根本聽不進去。結果呢,八國聯軍很快就打到了北京,慈禧太後嚇得屁滾尿流,帶著光緒帝灰溜溜地往西跑。這一路跑得那叫一個狼狽,吃不好睡不好,往日的威風蕩然無存。
這場對外宣戰,把大清推向了更深的深淵。北京城被洗劫一空,老百姓遭了殃,國家也陷入了更加嚴重的危機。慈禧太後這迷之操作,充分暴露了她的無知和短視,也讓大清在滅亡的道路上又邁出了一大步。
十四、臨死前的掙紮:妄圖維持統治的“最後瘋狂”
慈禧太後到了晚年,身體越來越差,可她還是不想放棄手中的權力。在她臨死前,還在做著最後的掙紮,妄圖維持自己的統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她先是立了年僅三歲的溥儀為帝,想著溥儀年紀小,好控製,自己就算死了,也能繼續掌控朝政。可她也不想想,自己都快不行了,還怎麼掌控大局。
而且,她在臨死前還下了一道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懿旨,說什麼“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製”。您瞧瞧,她自己掌權這麼多年,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臨死了才說女人不能乾政,這不是自己打自己臉嘛。
慈禧太後的這些臨死前的掙紮,就像一個輸紅了眼的賭徒,妄圖在最後一刻翻盤。可她不知道,大清這艘破船,在她的折騰下,早就千瘡百孔,無論她怎麼掙紮,都已經無力回天了。她這“最後瘋狂”,也隻能成為曆史的笑柄。
十五、慈禧與李蓮英:主仆之間的微妙共生
在慈禧太後那漫長又充滿爭議的統治生涯裡,李蓮英這個名字如影隨形,他們之間的關係堪稱一段微妙的共生傳奇。李蓮英,這位在晚清宮廷權勢滔天的大太監,能說會道且心思極為細膩,仿佛肚子裡裝著一台精密的“揣摩人心機器”。
他深知慈禧太後的喜好,為了給慈禧梳出滿意的發型,愣是自己苦練梳頭技巧,把各種流行的發式研究了個透。每次梳頭,那手法輕柔得像春風拂過,還總能彆出心裁地設計些新花樣,把慈禧哄得眉開眼笑。慈禧太後對他的梳頭手藝那是讚不絕口,一來二去,李蓮英就成了慈禧身邊的紅人。
李蓮英可不單單隻會梳頭這點本事。在日常相處中,他簡直就是慈禧太後肚子裡的蛔蟲,慈禧一個眼神,他就能立馬領會意圖,把事情辦得妥妥當當。慈禧喜歡聽戲,李蓮英就滿北京城搜羅那些名角兒,還親自盯著戲班子排練,就為了讓慈禧看得開心。而且啊,李蓮英還特彆擅長在慈禧太後心煩的時候,講些宮外的奇聞趣事,逗她解悶。
而慈禧呢,對李蓮英也是信任有加。在那爾虞我詐的宮廷裡,慈禧太後覺得李蓮英是個靠得住的貼心人。很多事兒她不放心交給彆人,就隻信李蓮英。李蓮英也仗著慈禧的寵愛,在宮裡宮外那是威風八麵。大臣們想討好慈禧,都得先過李蓮英這一關,給他送各種奇珍異寶,就盼著他能在慈禧麵前美言幾句。這主仆二人,一個借另一個穩固權力、享受生活,另一個則借主子的威風權勢滔天,在晚清宮廷演繹著一段彆樣的故事。
十六、慈禧的畫像風波:虛榮背後的荒誕鬨劇
慈禧太後這人,對自己的形象那是極為在意,為了留下“光輝形象”,還鬨了一場畫像風波,簡直就是一出荒誕鬨劇。
當時,西方的攝影和繪畫技術已經傳入中國。慈禧太後聽聞西方有畫師能把人畫得栩栩如生,就動了心思,想讓畫師給自己畫幅像,好在國際上展示一下自己的“威嚴”。她特意挑選了美國女畫家卡爾為自己畫像。
這卡爾剛開始給慈禧畫像的時候,可算是開了眼界。慈禧為了畫像,那準備工作做得叫一個誇張。每天花好幾個小時梳妝打扮,穿著華麗得能閃瞎眼的服飾,佩戴的珠寶多得像小山一樣。而且,慈禧對畫像的要求那是極其苛刻,一會兒覺得姿勢不夠威嚴,一會兒又覺得光線不好,折騰得卡爾苦不堪言。
更荒誕的是,慈禧對自己臉上的皺紋那是深惡痛絕,堅決不讓卡爾如實畫出來。卡爾沒辦法,隻能按照慈禧的要求,把她畫得年輕漂亮,跟實際年齡那是相差十萬八千裡。這畫像完成後,慈禧看著倒是滿意了,可拿出去給外國人一看,大家心裡都明白是怎麼回事,暗地裡不知笑成什麼樣。這畫像風波,充分暴露了慈禧太後愛慕虛榮的本性,在國際上也成了一個笑話,讓人哭笑不得。
十七、慈禧與榮祿:曖昧不清的情感疑雲
在野史的渲染下,慈禧太後與榮祿之間的關係,就像一團迷霧,充滿了曖昧不清的情感疑雲,給晚清宮廷又添了一抹神秘色彩。
傳說慈禧太後在入宮之前,就與榮祿相識,二人曾有過一段青梅竹馬的戀情。後來慈禧入宮,兩人雖天各一方,但心中似乎還保留著那份情誼。等到慈禧掌權後,榮祿憑借自己的能力和與慈禧的這層特殊關係,在官場那是平步青雲。
榮祿對慈禧那是忠心耿耿,在慈禧麵臨各種政治危機的時候,他總是堅定地站在慈禧一邊。而慈禧呢,對榮祿也是格外關照,很多重要的事務都交給他處理,給予他極高的權力和地位。
有人說,榮祿能如此得寵,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能力,還因為他們之間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甚至有傳聞說,榮祿曾秘密進宮與慈禧幽會,兩人關係非同一般。但這些說法在正史中並無確鑿證據,大多是野史的猜測和演繹。不過,慈禧與榮祿之間那種超乎尋常的親密關係,確實引發了後人無儘的遐想,成為晚清宮廷曆史中一段充滿桃色的神秘故事。
十八、慈禧與珍妃:婆媳之間的權力博弈與恩怨情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慈禧太後與珍妃這對婆媳,那關係簡直就是一部精彩絕倫的“宮鬥大戲”,充滿了權力博弈與恩怨情仇。
珍妃,這位光緒帝最寵愛的妃子,性格活潑開朗,思想也比較新潮,和慈禧太後那保守刻板的性格簡直是天壤之彆。珍妃剛進宮的時候,因為年輕漂亮、聰明伶俐,很得光緒帝的歡心。可這在慈禧太後眼裡,就成了眼中釘、肉中刺。
珍妃對西方的新鮮事物特彆感興趣,還經常女扮男裝,這可把慈禧太後氣得不輕。在慈禧看來,珍妃這是不守婦道,有失皇家體麵。而且,珍妃還支持光緒帝變法,這更是觸碰到了慈禧太後的底線。
慈禧太後開始時不時地找珍妃的麻煩,先是降了她的位分,後來又把她幽禁起來。珍妃被幽禁的日子那叫一個慘,隻能住在一個小屋子裡,吃喝拉撒都在裡麵,還時不時地受到太監的刁難。
到了八國聯軍打進北京的時候,慈禧太後在西逃之前,居然命人把珍妃扔到了井裡。可憐的珍妃,就這樣香消玉殞。這慈禧與珍妃之間的恩怨情仇,從權力博弈開始,以珍妃的悲慘死亡告終,成為晚清宮廷曆史上一段令人唏噓的故事。
十九、慈禧對晚清文化的影響:扭曲與阻礙的雙重奏
慈禧太後統治晚清這麼多年,對文化的影響那可真是雙重奏,不過這旋律可不怎麼美妙,更多的是扭曲與阻礙。
在教育方麵,慈禧太後雖然在洋務運動期間同意開辦了一些新式學堂,但她的目的更多是為了培養一些能為自己統治服務的人才,並非真正想推動教育的全麵改革。這些新式學堂的課程設置、教學理念等,都受到慈禧保守思想的嚴重束縛。她害怕新思想會衝擊自己的統治,所以對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文化,那是又想用又不敢完全放開。
在文學藝術領域,慈禧太後喜歡那些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作品。為了迎合她,很多文人都不敢寫出真實反映社會現狀的作品,導致晚清文學藝術發展受到嚴重阻礙。而且,慈禧太後為了滿足自己的享樂需求,把大量的錢財花在宮廷戲曲等娛樂活動上,卻對民間文化的發展不管不顧。很多民間藝人生活困苦,一些優秀的民間文化技藝麵臨失傳的危險。
在思想文化上,慈禧太後頑固地維護封建禮教,打壓新思想的傳播。她對那些倡導民主、科學的進步思想深惡痛絕,使得晚清社會思想僵化,難以跟上時代的步伐。總之,慈禧太後對晚清文化的影響,就像給文化發展套上了沉重的枷鎖,嚴重阻礙了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進程。
二十、慈禧的曆史功過:爭議背後的複雜審視
慈禧太後的一生,那可真是充滿了爭議,就像一團亂麻,得仔仔細細地梳理,才能看清她的曆史功過。
從“功”的方麵來看,她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洋務運動,雖說目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但客觀上還是引進了一些西方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創辦了近代企業、新式軍隊,對中國近代化進程起到了一點推動作用。而且,在辛酉政變後,她聯合慈安太後和恭親王奕欣,清除了“顧命八大臣”勢力,實現了兩宮太後垂簾聽政,在一定時期內維持了清朝統治集團內部的相對穩定。
然而,她的“過”那可就多了去了。為了獨攬大權,她不擇手段,打壓異己,搞得朝廷上下烏煙瘴氣,政治腐敗不堪。她生活奢靡無度,在國家麵臨內憂外患、百姓生活困苦的時候,還大肆揮霍錢財,六十大壽花費巨資,全然不顧國家危亡。在對外政策上,她更是一塌糊塗,麵對列強的侵略,一味地妥協求和,簽訂了一係列喪權辱國的條約,把中國的領土、主權拱手相讓,讓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總的來說,慈禧太後的一生,“過”遠遠大於“功”。她的統治加速了大清王朝的滅亡,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但我們在審視她的曆史時,也應該考慮到當時複雜的曆史背景,不過這並不能成為她諸多惡行的借口。慈禧太後就像一個複雜又矛盾的曆史符號,永遠被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供後人不斷反思和批判。
喜歡閒話清史請大家收藏:()閒話清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