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溥傑,常與溥儀1967年去世)的遺孀李淑賢往來,也與嫮生一家共享天倫。他喜歡在院子裡種些花草,看著嵯峨浩侍弄菜園,總說:“這輩子經曆了大起大落,才明白平凡日子最珍貴。”
1994年,溥傑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臨終前,他握著嵯峨浩的手,輕聲說:“能和你相守,能做個中國人,我知足了。”
溥傑的一生,跨越了晚清、民國、偽滿、新中國,從“皇弟”到戰犯,再到普通公民,他的軌跡折射出一個時代的動蕩與變遷。而貫穿始終的,是他對親情的珍視,對錯誤的反思,以及對平凡生活的最終領悟。
七、筆墨寄情:書法裡的人生況味
特赦後的溥傑,將大半精力投入書法。他的字早年受王府熏陶,習的是顏體,筆力渾厚,帶著皇室宗親的端凝氣度。中年顛沛流離,筆墨荒疏,直到撫順戰犯管理所時期,才重拾狼毫,以練字平複心緒。
在政協工作的日子裡,他常於下班後伏案揮毫。辦公室的舊木桌案上,鋪著毛邊紙,硯台裡的墨香與窗外的槐花香交織。他寫得最多的是楷書,一筆一劃,如履薄冰,仿佛每個字都在叩問過往。有次寫“知錯能改”四字,寫到“改”字最後一筆,墨滴在紙上暈開,他盯著那團墨跡良久,歎道:“字能重寫,人生卻沒有回頭紙啊。”
晚年的書法漸漸融入個人風骨。他學過米芾的靈動,參過王鐸的跌宕,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結體嚴謹如舊時規矩,筆畫間卻藏著幾分灑脫,似是掙脫了束縛的釋然。他愛寫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筆鋒流轉間,有對命運的坦然;也常寫“莫忘曆史”,字跡沉鬱,帶著沉甸甸的警示。
求字的人絡繹不絕,有機關單位,有尋常百姓,他從不推辭。有時寫得累了,嵯峨浩便為他研墨,輕聲勸:“歇會兒吧,你的手都在抖。”他卻擺擺手:“能為大家寫字,是我的福氣。”他的書法作品,後來結集出版,扉頁上寫著:“以筆墨懺悔過往,以真誠擁抱新生。”
八、家庭溫情:跨越國界的相守
嵯峨浩的到來,為溥傑的生活注入了暖意。這位出身日本貴族的女子,早已將中國視為故鄉。她學著做炸醬麵,蒸窩頭,把四合院打理得井井有條。窗台上擺著她種的仙人掌,牆上掛著溥傑寫的字,尋常日子裡透著煙火氣。
兩人常一起逛琉璃廠,溥傑給她講文房四寶的典故,她則教他辨認日本的和紙與顏料。有次看到一幅齊白石的蝦圖,嵯峨浩指著說:“這蝦像活的一樣,咱們家魚缸裡要是有這樣的就好了。”溥傑便笑著記下,轉天就去集市買了兩隻大蝦,放進魚缸,逗得她直笑。
次女嫮生留在北京後,嫁給了中國人,生兒育女。每逢周末,孩子們圍著溥傑喊“姥爺”,他便拿出糖果,教他們寫毛筆字。嫮生常說:“爸媽這輩子不容易,現在能看著他們平平安安,比什麼都好。”
1987年,嵯峨浩因病去世,溥傑的世界仿佛空了一角。他把妻子的照片擺在書桌前,每天都要擦拭一遍,寫字累了,就對著照片說說話,像她還在時一樣。有人勸他搬去和女兒同住,他搖搖頭:“這裡有她的氣息,我舍不得走。”
九、曆史回響:晚年的回望與擔當
作為親曆者,溥傑對晚清至偽滿的曆史有著特殊的發言權。他在文史資料委員會工作時,常常伏案整理史料,遇到存疑之處,便走訪舊識,核對細節。有人勸他:“過去的事,模糊些也好。”他卻正色道:“曆史不能模糊,錯了就是錯了,得讓後人看清楚。”
他撰寫的回憶文章,沒有粉飾,沒有推諉,坦誠記錄了偽滿時期的種種內幕,包括日本如何操控溥儀,如何策劃“帝位繼承”陰謀。文中寫道:“我曾是傀儡的幫凶,這是鐵一般的事實。如今能做的,就是把真相說出來,警醒世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有團體試圖美化侵略曆史,溥傑得知後,公開撰文駁斥,言辭懇切而堅定:“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曆史的傷痕不能忘記,更不能篡改。隻有正視過去,才能麵向未來。”他的文章在兩國引起反響,有人讚他有擔當,也有人罵他“背叛”,他卻淡然處之:“我隻說真話,不管彆人怎麼看。”
晚年的他,還擔任了中日友好協會理事,致力於促進兩國文化交流。他帶著書法作品赴日展覽,在演講中講述自己的經曆,呼籲珍惜和平。有日本青年問他:“您恨日本人嗎?”他說:“我恨過戰爭,恨過侵略者,但普通百姓是無辜的。我和妻子的婚姻始於政治,卻成了兩國友好的見證,這說明人心終究是向善的。”
十、塵埃落定:最後的時光
1994年,溥傑的身體日漸衰弱,卻依舊保持著規律的生活。清晨起來,他會在院子裡慢慢走幾圈,看看那些嵯峨浩種下的花草;午後坐在藤椅上,翻看舊照片,時而微笑,時而歎息。
彌留之際,女兒嫮生守在床邊,他拉著女兒的手,斷斷續續地說:“……告訴孩子們……愛中國……愛和平……”說完,緩緩閉上了眼睛。
溥傑的一生,如同一部濃縮的近代史書。他曾站在權力的邊緣,也曾跌入罪惡的深淵,最終在時代的洪流中找到了歸宿。他的書法裡,有對過往的懺悔;他的文字裡,有對曆史的敬畏;他的家庭裡,有跨越國界的溫情。
當最後一縷陽光透過四合院的窗欞,落在他用過的硯台上,那磨了又磨的墨痕,仿佛在訴說一個皇室子弟在浮沉歲月裡的掙紮與救贖——最終,所有的榮光與屈辱都化為塵埃,唯有真實與真誠,留在了曆史的記憶裡。
喜歡閒話清史請大家收藏:()閒話清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