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吐蕃大使進京,三題難倒眾臣。_老李,你想屁吃了!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老李,你想屁吃了! > 第214章 吐蕃大使進京,三題難倒眾臣。

第214章 吐蕃大使進京,三題難倒眾臣。(1 / 1)

日月如梭,轉眼間一年過去。長安城日新月異的喧囂與深層次的變革,其影響力並未被巍峨的城牆所隔絕。這一日,一支飽經風霜、帶著高原特有寒氣的吐蕃使團,在讚譽吐蕃宰相,實權人物)祿東讚的親自率領下,曆經長途跋涉,終於抵達了帝國的心臟——長安。

使團甫一進入京畿地界,便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那寬闊得可容數車並行、路麵平整如砥礪過巨硯、呈現出奇異青灰色的"官道",與他們吐蕃境內那蜿蜒於崇山峻嶺之間、崎嶇坎坷、每逢雨雪便泥濘難行的羊腸山路,形成了判若雲泥的天壤之彆。

車馬行駛其上,竟幾乎感受不到慣常的顛簸,隻有平穩而迅捷的前行。祿東讚騎在馬上,沉默地觀察著道路上往來如織、裝載量明顯遠超他認知的龐大商隊,以及那些背負信筒、縱馬飛馳卻依舊身形穩健、速度明顯快過尋常驛騎的傳信兵卒。

他那雙深邃如高原湖泊的眼眸中,不禁掠過一絲凝重,眉頭微不可察地蹙起,心中已對大唐如今展現出的國力與掌控力,有了遠超以往的全新評估。

待進入長安城內,眼前的景象更是讓這些高原來客目眩神迷。街道寬闊筆直,以某種堅硬的灰褐色材料鋪就,整潔得超乎想象。

市井之間,人聲鼎沸,百業興旺,喧鬨中卻自有一種井然有序的律動。尤其當他們看到一份份被稱為《長安報》的紙頁在民眾手中迅速傳遞、翻閱,並引發陣陣熱烈討論甚至爭辯時。

祿東讚憑借其過人的政治嗅覺,敏銳地捕捉到了一種迥異於他過往所知的任何國度的氛圍——那是一種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底層流通、尋常百姓似乎也能感知並參與到某些宏大敘事中去的、充滿活力的氣息。

他甚至不動聲色地命人設法弄來了一份報紙,儘管對上麵頻繁出現的"水泥"、"記者"、"通車盛典"等新詞感到困惑不解,但那版麵之整潔、字跡之統一清晰如拓印、內容之詳實仿佛親見,都讓他內心深處警鈴大作。

他隱隱感覺到,大唐不僅在武力、經濟上日益強盛,似乎在文化傳播、信息掌控乃至凝聚人心方麵,也掌握了一種他目前完全無法理解、卻足以撼動舊有秩序的全新力量。

次日,莊嚴恢宏的大明宮內,李世民於含元殿正式接見吐蕃使團。祿東讚依足藩臣禮節,恭敬地呈上鑲嵌著寶石的吐蕃國書與琳琅滿目的貢品,言辭謙卑而懇切,轉達了吐蕃讚普鬆讚乾布對天可汗陛下的無限仰慕與永世修好之誠意。

然而,在一番外交辭令之後,他話鋒巧妙一轉,終於道出了此行的核心目的:

"尊貴無匹的天可汗陛下,我主鬆讚乾布,久慕大唐物華天寶,人文薈萃,尤傾心於陛下與文德皇後嫡出之明珠——長樂公主李麗質殿下之賢淑儀態與聰慧風華。

為永固吐蕃與大唐甥舅之盟好,保西南邊陲永享太平,烽燧不舉,特遣外臣,冒昧懇請陛下天恩,賜婚長樂公主殿下下嫁於我主。若蒙允準,吐蕃願世代奉大唐為舅,永為帝國西南之忠誠藩籬,歲歲朝貢,絕不背盟。"

李世民端坐於龍椅之上,臉上原本和煦如春風的笑容微微收斂,眼底深處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冷意。

李麗質乃他與長孫皇後嫡出的長女,自幼鐘靈毓秀,性情溫婉,是他與皇後的心頭肉,掌上珠,豈願讓其遠嫁那苦寒貧瘠、風俗迥異的高原之地?

他略作沉吟,語氣溫和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婉拒道:"讚譽閣下,貴主鬆讚乾布之美意,朕心甚慰,已知其誠。然小女麗質,自幼體質單薄,禦醫屢言需精心調養,恐難適應貴國高原之酷寒與稀薄之氣。

加之朕與皇後愛之深切,實不忍其遠離長安,飽受思鄉之苦,骨肉分離之痛。朕以為,唐蕃既已結盟修好,情誼自在心中,何須必以聯姻為唯一信證?彼此大開邊市,互通有無,各守疆土,相安無事,同樣可保西南百年太平,黎民安居樂業。"

祿東讚似乎對此番拒絕早有預料,他麵色不變,從容不迫地再次深深躬身,言辭愈發懇切:"陛下憐愛公主之心,舐犢情深,外臣感同身受,五內俱感。然我主求親之誠意,天地可鑒,若陛下僅以公主玉體欠安為由相拒,恐難令我吐蕃上下臣民心服口服,亦恐有損兩國深厚之情誼。

外臣不才,此番東來,攜有三道疑問,乃我吐蕃國內智者彙聚,苦思冥想亦不得其解之難題。若天朝上國,群英薈萃,能有賢才雅士,解此三題,則足見大唐人才濟濟,智慧如瀚海無涯,我吐蕃自當心悅誠服,拜服天朝文治光華,絕不再提和親之請,即刻返回複命。

若大唐無人能解……"他適時停頓,留下無儘餘地,"還望陛下,念在我主一片赤誠及唐蕃和睦之千秋大計,再三思和親之議。"

這便是要以智慧較量,來考較大唐的底蘊了。李世民目光驟然一凝,心知這是吐蕃以退為進的高明手段。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若大唐解不出這三道難題,必然有損天朝上國的威嚴與體麵,屆時對方再舊事重提,自己將更難拒絕。他深吸一口氣,壓下心頭不悅,沉聲道:"既如此,朕便準你所請。讚譽閣下,請出題!讓我大唐群臣,領教吐蕃智者的難題。"

於是,那在曆史上留下濃重一筆的三道著名難題,依次呈現於大唐帝國的權力中樞:

第一題,九曲玉珠。當那顆內部孔道千回百轉、肉眼根本無法窺視其路徑的寶玉,以及那根柔軟無比的絲線呈上殿時,滿朝文武皆圍攏觀看,麵麵相覷。

那玉珠內部結構之精妙,絲線之綿軟,使得常規方法全然無效。幾位大臣嘗試以細如發絲的金屬探針引導,有人欲借蜜蠟之黏性拖拽,皆因那孔道過於曲折複雜而失敗。

祿東讚靜立一旁,神色平靜,等待大唐群臣的解答。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殿內氣氛逐漸凝重,卻無人能想出可行之法。

第二題,辨認百對母子馬。當數百匹毛色相近、體型相仿的馬匹被驅趕至殿前廣場,嘶鳴聲此起彼伏,群臣指指點點,卻無人能提出有效的辨識方法。

有大臣建議觀察馬匹間的親昵舉動,有人提議查驗馬蹄印記,但麵對如此龐大的馬群,這些方法都顯得徒勞。祿東讚默默觀察著大唐君臣的反應,始終保持著得體的沉默。

第三題,分辨巨木首尾。兩根長短、粗細幾乎完全一致的巨大圓木被抬上殿來,木質紋理也十分相似。群臣圍著巨木仔細端詳,敲擊聽聲,測量比較,卻始終找不出可靠的區分方法。有人提議查看年輪,有人建議觀察樹皮,但在如此巨大的圓木上實施這些方法都困難重重。祿東讚依舊靜候一旁,等待大唐智者的答案。

三道難題高懸,大唐滿朝文武,包括那些以才學智謀著稱的學士謀臣,竟無一人能在當場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祿東讚雖麵色依舊保持著恭敬,但眼眸深處,難免閃過一絲難以掩飾的自信。

他再次向禦座躬身,聲音平和卻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篤定:"陛下,三道小題已出。天朝地大物博,人才輩出,外臣靜候佳音。若大唐無人能解,還望陛下念在我主求親之誠心,應允和親之請。"

殿內氣氛凝重到了極點。李世民臉色微沉,放在龍椅扶手上的手指微微收緊。

群臣竊竊私語,麵露難色,卻無人能在此刻挺身而出,解開這些看似簡單實則精妙的難題。就在這尷尬的時刻,一直靜觀其變的趙國公長孫無忌,眼中倏地閃過一道精光,他整了整衣冠,越眾而出,步履沉穩地走到殿中,向著禦座朗聲奏道:

"陛下!吐蕃讚譽所出之題,確實精妙。然和親之事,關乎公主終身之福祉,更關乎我大唐之國體尊嚴,實不可因一時之智巧較量而輕許。

況且,"他話鋒陡然一轉,語氣變得無比鄭重,"臣鬥膽啟奏,小臣犬子長孫衝,與長樂公主殿下自幼一同長大,青梅竹馬,情誼深重。臣懇請陛下將長樂公主殿下下嫁犬子衝兒!如此,既可成全一對璧人,使其長留長安,承歡於陛下與皇後娘娘膝下,亦可徹底了卻此番和親之議,豈非兩全其美?"

此言一出,滿殿皆驚!這無疑是給了李世民一個絕佳的台階。

李世民深深看了長孫無忌一眼,目光中閃過一絲了然,順勢對祿東讚道:"讚譽閣下,非是朕不願成全吐蕃之美意,實是朕與皇後,早已屬意內侄長孫衝。父母之命,豈可因外事而更改?還望讚譽體諒朕身為父親之心。"

祿東讚萬萬沒料到半路會殺出個長孫無忌,眼見事已不可為,隻得強壓下心中失望,恭敬應下。

退朝之後,李世民回到後宮,心中卻並無多少輕鬆快意之感。吐蕃的難題雖被長孫無忌機智地用"家事"化解,但終究是讓對方在智慧較量上占了上風。

他負手立於殿閣窗前,望著窗外長安城的萬家燈火,思緒翻騰。他想起了那平坦如砥的新路,想起了那神奇的報紙,想起了杜家村裡那些層出不窮的新奇事物……

"玄齡,"他忽然開口,喚住了正欲悄聲退出殿外的房玄齡,目光深邃,"隨朕更衣,再去一趟杜家村。朕倒要親自去問問杜遠那小子,對今日吐蕃讚譽所出的這些"難題",他……可有何看法?"

夜色漸濃,兩騎快馬悄然出了宮城,直奔杜家村而去。夜風撲麵,卻吹不散李世民心頭那股莫名的期待。他隱隱有種預感,或許,在那座小村莊裡,正藏著能讓大唐在麵對四方來使時,更加底氣十足的答案。

喜歡老李,你想屁吃了!請大家收藏:()老李,你想屁吃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我能看見氣運線 暗黑西遊:行者之獄 開局被流放,我靠肝經驗逆天改命 悍魏:從邊軍開始,朕一統天下! 絕世血脈:廢柴千金殺回來了 京華異饌錄 救命,大佬他會哄會誘還會撩 濁世清蓮 深空紀元:從末世到星穹 進擊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