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蒼梧風起,伏羲歸天
蒼梧之野的風,從來都是帶著三分草木的清苦,可這一日,風裡卻裹著化不開的沉鬱。女媧站在伏羲常坐的那棵古柏下,指尖拂過樹乾上他刻下的八卦紋路——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每一道刻痕都還留著他指尖的溫度,可那個總愛笑著說“阿媧,你看這天地規律,原是這般有趣”的人,卻再也不會回來了。
“母神。”身後傳來人族長老蒼伯的聲音,他花白的胡須上沾著晨露,手裡捧著一件素色麻衣,“伏羲大神歸天三日了,族裡的人都在靈前守著,您……也該歇息片刻。”
女媧沒有回頭,目光落在遠處雲霧繚繞的九嶷山。伏羲是在昨夜子時走的,走時手裡還攥著半塊他親手打磨的玉版,上麵剛畫完坎卦的最後一筆。他說要把八卦補全,好讓人族能依著天象辨時節、避災禍,可終究是沒來得及。“他總說,人族還小,要多護著。”女媧的聲音很輕,像是怕驚擾了林間的魂魄,“如今他走了,這擔子,便得我接著。”
蒼伯歎了口氣,將麻衣遞上前:“族裡的年輕人都在說,要跟著母神,把伏羲大神的心願做完。隻是神農那邊……昨日派了信使來,說薑水流域鬨了蝗災,族裡的粟米眼看要絕收,想要求助咱們人族。”
女媧接過麻衣,指尖觸到粗糙的麻布,忽然想起伏羲曾為了讓人族有衣穿,帶著族人剝麻織布,手把手教少女們撚線。她輕輕攏了攏衣襟,轉身看向蒼伯:“伏羲在時,最看重神農。他說神農嘗百草、教農耕,是在為天下生靈謀生機。如今神農有難,咱們不能不管。”
“可母神要守喪,還要暫代伏羲理事,族裡的人手本就緊……”蒼伯麵露難色。伏羲歸天後,人族的大小事都壓在了女媧身上,祭祀、農耕、部族紛爭,樁樁件件都需她定奪,若是再分派人手去助神農,怕是會顧此失彼。
女媧走到靈堂前,伏羲的靈位前擺著他常用的蓍草和玉版,燭火在風裡輕輕搖曳。她彎腰整理了一下靈前的祭品,緩緩道:“守喪在心,不在形。伏羲若在,也會讓我這麼做。你去挑五十個精壯的族人,再帶上二十石粟種和一些捕蝗的工具,明日一早就出發去薑水。告訴神農,人族與他同氣連枝,難關總能過去。”
蒼伯應聲退下,靈堂裡隻剩下女媧和跳動的燭火。她坐在伏羲常坐的蒲團上,拿起那半塊玉版,指尖沿著刻痕慢慢摩挲。風從窗縫裡鑽進來,吹得燭火忽明忽暗,恍惚間,她好像又聽見伏羲的聲音:“阿媧,你看這坎卦,象征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像人族的生計,要好好護著才是。”
女媧閉上眼,將玉版貼在胸口,淚水終於落了下來。
二、族中議事,暫理萬機
第二日清晨,人族的議事堂裡擠滿了人。除了各族的長老,還有負責農耕、狩獵、祭祀的首領,每個人臉上都帶著肅穆——這是伏羲歸天後的第一次議事,所有人都在等著女媧拿主意。
女媧穿著素色麻衣,坐在原本屬於伏羲的主位上。她看著堂下的眾人,目光沉靜:“今日叫大家來,一是說伏羲大神的喪儀安排,二是要定接下來族裡的行事章程。”
負責祭祀的巫祝首先起身:“母神,伏羲大神乃人族始祖,喪儀當依最高規格。我已讓人砍伐了桐木,準備做一口大棺,再在蒼梧之野修一座靈台,讓大神的魂魄有歸處。隻是靈台需耗時三月,期間族裡的祭祀活動,是否要暫停?”
女媧搖了搖頭:“祭祀不可停。伏羲在時,每到月初都會帶領族人祭天,祈求風調雨順,這是人族的規矩,不能斷。你讓人在靈堂旁設一個簡易的祭台,每日的祭祀照常,隻是儀式從簡,以示對伏羲的敬重。”
巫祝點頭應下,站在一旁的農耕首領石叔又站起身:“母神,眼下正是播種的時節,可伏羲大神走後,族裡有些年輕人心思不定,地裡的活計都慢了下來。還有,去年儲存的粟米,一部分要給神農送去,剩下的怕是不夠吃到秋收,這可如何是好?”
石叔的話讓堂下頓時議論起來。人族的生計全靠農耕,若是誤了播種,或是糧食不夠,今年怕是要鬨饑荒。女媧抬手壓了壓,堂下立刻安靜下來:“播種的事,我親自去地裡督促。明日起,我每日辰時到田間,教年輕人耕種的技巧,誰也不許偷懶。至於糧食,我已讓人去山林裡采摘野果、捕獵野獸,補充糧食儲備。另外,讓負責紡織的族人加快進度,織出更多麻布,到時可以和周邊的部族交換糧食,總能撐過去。”
石叔放下心來,剛坐下,狩獵首領虎子又站了起來。虎子年輕力壯,臉上帶著幾分焦急:“母神,昨日咱們的狩獵隊在西山遇到了熊羆部族的人,他們搶了咱們的獵物,還說西山是他們的地盤,不許咱們再去狩獵。伏羲大神在時,熊羆部族不敢這麼放肆,如今他們怕是覺得咱們沒人做主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堂下的長老們頓時怒了,紛紛說要去找熊羆部族算賬。女媧卻很冷靜:“熊羆部族一向蠻橫,可他們也缺糧食。伏羲在時,曾和他們定下約定,西山的獵物兩家平分,如今他們毀約,怕是也遇到了糧食危機。你先派人去熊羆部族傳話,說我想和他們的首領談談,若是他們願意遵守舊約,咱們可以分一些野果給他們。若是他們執意要鬨,咱們再做打算。”
“母神,這會不會太軟弱了?”虎子有些不服氣。
女媧看著他,緩緩道:“伏羲常說,以和為貴。人族如今正是多事之秋,能不打仗就不打仗,畢竟每一場仗,都會有人失去親人。咱們先禮後兵,若是他們不識抬舉,再集合族人,也不遲。”
虎子雖還有些不滿,但也知道女媧說得有道理,隻好點頭應下。
議事一直持續到午時,族裡的大小事一一敲定。散會後,女媧沒有休息,直接帶著幾個族人去了田間。地裡的粟種剛播下不久,需要澆水鬆土,幾個年輕人正坐在田埂上發呆。女媧走過去,拿起鋤頭,親自示範鬆土的技巧:“伏羲大神教咱們耕種,是想讓咱們有飯吃,不餓肚子。如今他走了,咱們更要好好種地,不能讓他的心血白費。”
年輕人看著女媧額頭上的汗珠,又想起伏羲往日的教誨,紛紛站起身,拿起鋤頭跟著乾了起來。陽光灑在田地裡,女媧的身影在田間穿梭,那身素色麻衣,成了田埂上最溫暖的風景。
三、薑水傳信,災荒未已
日子一天天過去,女媧每日忙著處理族裡的事,還要去田間督促農耕,夜裡則守在伏羲的靈堂前,整理他留下的蓍草和玉版。蒼伯看她日漸消瘦,勸她多休息,她卻總說:“伏羲還有很多事沒做完,我得替他扛著。”
這日傍晚,女媧剛從田間回來,就看到一個渾身是土的信使跪在議事堂前。信使見到女媧,立刻爬起來,聲音沙啞地說:“母神,我是從薑水來的,神農大神讓我來向您求救!”
女媧心裡一緊,連忙扶他起來:“彆急,慢慢說,薑水那邊到底怎麼了?”
信使喝了口水,喘了口氣說:“蝗災比咱們想的還嚴重,咱們帶去的五十個族人幫著捕蝗,可蝗蟲太多了,根本捕不完。如今地裡的粟米全被蝗蟲啃光了,族裡的人已經開始吃樹皮了。更糟的是,有幾個族人吃了不知名的野菜,中毒了,神農大神試了很多草藥,都沒能治好他們……”
女媧的臉色沉了下來。她知道神農嘗百草,為了救人,常常以身試毒,如今族人中毒,他肯定又在冒險試藥。“你先下去休息,明日一早,我親自帶些人去薑水。”
信使連忙磕頭:“多謝母神!神農大神說,若是沒有您的幫助,薑水的族人怕是撐不過這個月了。”
信使走後,蒼伯憂心忡忡地說:“母神,您若是去了薑水,族裡的事怎麼辦?還有伏羲大神的喪儀,眼看靈台就要修好了,還需要您主持。”
女媧走到窗前,看著天邊的晚霞,緩緩道:“族裡的事,就交給你和幾位長老。靈台的事,讓巫祝主持,我相信你們能辦好。至於我,必須去薑水。伏羲曾說,神農是天下的恩人,若是看著他的族人受難而不救,我對不起伏羲,也對不起人族。”
蒼伯知道女媧的性子,一旦決定的事,就不會改變,隻好點頭:“那母神多帶些人手和糧食,再讓巫祝準備一些解毒的草藥,以防萬一。”
當晚,女媧就讓人收拾行李,準備了三十石粟米、一些解毒的草藥,還有五十個精壯的族人。第二日天還沒亮,她就帶著隊伍出發了。臨行前,她去了伏羲的靈堂,對著靈位深深鞠了一躬:“伏羲,我去薑水幫神農了,等我回來,再陪你說話。”
隊伍沿著江水一路前行,越靠近神農部族的聚居地,景象就越淒慘。田地裡光禿禿的,隻剩下被蝗蟲啃光的禾稈,路邊隨處可見餓死的野獸屍體,偶爾能看到幾個麵黃肌瘦的神農族人,正拖著疲憊的腳步尋找食物。
“母神,你看那邊!”一個族人指著不遠處的山洞,山洞外圍著幾個神農族人,神色焦急。女媧連忙走過去,隻見山洞裡躺著幾個麵色發紫的族人,神農正蹲在一旁,手裡拿著一株草藥,眉頭緊鎖。
“神農!”女媧喊了一聲。
神農抬起頭,看到女媧,眼中閃過一絲驚喜,隨即又露出愧疚的神色:“女媧,又要麻煩你了。我試了很多草藥,都沒能解他們的毒,實在沒辦法了,才又向你求救。”
女媧走到山洞裡,查看了一下中毒族人的情況,又拿起神農手裡的草藥聞了聞:“這是斷腸草,有毒,不能用。我帶來了一些解百毒的草藥,你讓人趕緊熬了,給他們灌下去。”
神農連忙讓人去熬藥,女媧又讓人把帶來的粟米分給神農族人。看著族人終於有飯吃,神農感激地說:“女媧,多謝你。若是沒有你,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女媧搖了搖頭:“咱們都是為了人族,不用謝。如今蝗災還沒解決,咱們得想個辦法,徹底除掉蝗蟲,不然明年還是會鬨災。”
神農歎了口氣:“我也想過,可蝗蟲太多了,捕又捕不完,燒又怕燒到山林,實在沒轍。”
女媧看著田地裡的禾稈,忽然眼前一亮:“我有個主意。咱們可以把田地裡的禾稈收集起來,堆在蝗蟲聚集的地方,然後點火燒了。蝗蟲怕火,肯定會四處逃散,到時候咱們再讓人在周圍設下網,把蝗蟲捕起來,既能除蝗,又能把蝗蟲當成食物,補充糧食。”
神農眼前一亮:“這主意好!我怎麼沒想到呢?咱們現在就動手!”
四、共抗蝗災,情誼更深
接下來的日子,女媧和神農一起帶領族人抗擊蝗災。女媧讓人收集禾稈,堆在蝗蟲密集的田地裡,神農則帶著族人在周圍設網。等到風小的時候,女媧親自點火,禾稈燃燒起來,濃煙滾滾,蝗蟲嚇得四處飛散,正好撞進了族人設下的網裡。
一開始,神農族人還不敢吃蝗蟲,覺得蝗蟲惡心。女媧笑著拿起一隻烤好的蝗蟲,遞給神農:“你嘗嘗,蝗蟲其實很好吃,而且富含蛋白質,能補充體力。”
神農猶豫了一下,接過蝗蟲咬了一口,頓時眼前一亮:“還真不錯!”
有了神農帶頭,族人們也紛紛嘗試,發現蝗蟲確實美味。就這樣,不僅蝗災得到了控製,族人們還多了一種食物來源,糧食危機也緩解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