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水餘暉:炎帝末年的天下變局
薑水之畔的晨霧尚未散儘,炎帝榆罔已在議事堂前徘徊許久。作為神農氏一脈的第七代炎帝,他手中握著的玄圭早已失去往日的溫潤光澤,如同此刻神農氏統治下的天下,正悄然蒙上一層陰霾。
炎帝一脈以農耕立國,自神農嘗百草、教民耕種以來,薑水流域的先民便在這片土地上築起村落、開墾良田,粟米的香氣曾彌漫在每一條河穀。可到了榆罔時期,天地氣候驟變,先是連年乾旱,薑水支流多處斷流,成片的粟田乾裂如龜甲;後又逢暴雨洪澇,上遊山洪暴發,衝毀了下遊的灌溉溝渠,許多村落被淹沒在泥水之中。
更讓炎帝憂心的是,四方諸侯勢力漸起,不再像往日那般對神農氏俯首帖耳。東方的蚩尤部落,憑借著冶銅技術的突破,打造出鋒利的銅刀銅矛,族人個個勇猛善戰,不斷向西蠶食神農氏的領地;北方的葷粥部落,則趁著草原水草豐美,畜群壯大,時常南下劫掠邊境村落,搶走糧食與牲畜,留下一片狼藉。
這日,議事堂內燭火搖曳,各部落首領麵色凝重。來自薑水下遊的邰部落首領率先開口:“炎帝陛下,我部落今年顆粒無收,族中老幼已開始以野果野菜充饑,再這樣下去,恐怕要有人餓死了!”話音剛落,北方的岐部落首領也接著說道:“葷粥人上周又來劫掠,我們的石斧根本抵擋不住他們的彎刀,好幾位青壯年都被砍傷,糧食也被搶走大半,懇請陛下派援兵相助!”
炎帝榆罔坐在主位上,眉頭緊鎖,雙手緊握成拳。他知道,神農氏的兵力早已不如從前。以往依靠農耕積累的財富,能支撐起一支裝備石製兵器的軍隊,可如今糧食短缺,士兵們連飯都吃不飽,更彆提訓練作戰了。他歎了口氣,聲音帶著幾分疲憊:“諸位首領的困境,朕都知曉。可眼下薑水流域受災嚴重,國庫空虛,實在難以抽調糧草與兵力支援各部落啊。”
議事堂內頓時陷入一片寂靜,隻有燭火燃燒的“劈啪”聲在空氣中回蕩。各部落首領麵麵相覷,眼中滿是失望與焦慮。他們深知,若神農氏無法帶領大家走出困境,這片土地上的秩序恐怕就要崩塌了。而此時,沒有人注意到,來自姬水流域的軒轅部落使者,正站在議事堂外,將堂內的對話聽得一清二楚,隨後悄然轉身,快馬加鞭向姬水方向奔去。
二、姬水初興:軒轅氏的崛起根基
姬水蜿蜒流淌,穿過黃土高原的溝壑,滋養著兩岸的土地。與薑水流域的困境不同,姬水流域受氣候影響較小,加之軒轅部落首領軒轅氏極具遠見,早已帶領族人興修水利、改良農具,使得姬水兩岸的粟田依舊鬱鬱蔥蔥,糧食豐收在望。
軒轅氏,姓公孫,名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他自幼便展現出非凡的智慧,在部落中威望極高。年少時,他看到族人為了爭奪水源與鄰近部落發生衝突,便主動出麵調解,提出“分時取水”的方案,既解決了爭端,又讓雙方都能獲得足夠的水源灌溉農田。此事過後,軒轅氏在部落中的聲望更盛,族人們都願意聽從他的號令。
隨著年齡增長,軒轅氏意識到,僅靠農耕無法保障部落的安全。當時,姬水流域周邊分布著多個小部落,這些部落時常因爭奪土地、糧食而互相攻伐,百姓深受其害。軒轅氏便向族中長老提議,組建一支軍隊,一方麵保護部落免受外敵侵擾,另一方麵也能維護周邊地區的秩序。
長老們起初有些猶豫,擔心組建軍隊會消耗過多的糧食與人力。軒轅氏則耐心勸說:“如今天下動蕩,炎帝陛下無力掌控四方,若我們不組建軍隊自保,遲早會被其他部落吞並。隻要我們合理調配人力,在農閒時訓練士兵,不僅不會影響農耕,還能保護我們的糧食與家園。”長老們聽後覺得有理,便同意了軒轅氏的提議。
於是,軒轅氏開始在姬水流域挑選青壯年男子組建軍隊。他根據士兵的體質與特長,將軍隊分為不同的小隊:身強力壯者手持石斧、石矛,組成步兵小隊,負責正麵衝鋒;身手敏捷者手持弓箭,組成弓箭小隊,負責遠程攻擊;熟悉地形者則組成偵察小隊,負責探查敵情、傳遞消息。
在訓練方麵,軒轅氏借鑒了狩獵時的技巧,讓士兵們模擬與野獸搏鬥的場景,練習衝鋒、躲閃、配合等戰術動作。他還親自示範,教士兵們如何更好地揮舞石斧、投擲石矛、拉弓射箭。為了提高士兵們的積極性,軒轅氏規定,訓練表現優異者,可獲得更多的糧食獎勵;在實戰中立下戰功者,則能獲得土地與榮譽。
除了訓練軍隊,軒轅氏還十分注重兵器的改良。當時,部落中使用的兵器多為石製,硬度較低,在與裝備銅製兵器的蚩尤部落作戰時往往處於劣勢。軒轅氏便召集族中的能工巧匠,研究如何提高石製兵器的硬度。經過多次試驗,工匠們發現,將石頭放入火中燒紅,再放入水中冷卻,石頭的硬度會大大提高。軒轅氏立即下令推廣這種方法,讓軍隊的石製兵器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與此同時,軒轅氏還積極與周邊友好部落建立聯係,互通有無。他將姬水流域豐收的粟米運往受災的部落,換取他們手中的獸皮、礦石等物資。通過這種方式,軒轅氏不僅贏得了周邊部落的好感,還積累了大量的戰略物資,為軒轅部落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阪泉之盟:軒轅與炎帝的權力交接
隨著軒轅部落的日益強大,其影響力逐漸擴展到薑水流域。炎帝榆罔得知後,心中既焦慮又無奈。他知道,軒轅氏是一位極具才能的首領,若能為神農氏所用,或許能挽救神農氏的危局;可若軒轅氏心懷異誌,那神農氏的統治恐怕就要走到儘頭了。
此時,蚩尤部落的攻勢愈發猛烈,已占領了神農氏東部的大片領地,兵鋒直指薑水流域的核心區域。炎帝榆罔多次派兵抵抗,均以失敗告終,軍隊士氣低落,人心惶惶。在這危急關頭,炎帝榆罔不得不放下身段,派使者前往姬水流域,邀請軒轅氏出兵相助。
軒轅氏接到邀請後,立即召集部落長老商議。長老們紛紛表示,炎帝氏畢竟是天下共主,若不伸出援手,一旦炎帝氏被蚩尤部落消滅,軒轅部落也將麵臨更大的威脅。軒轅氏也認為,這是一個既能抵禦蚩尤部落,又能擴大軒轅部落影響力的絕佳機會,便同意出兵相助。
很快,軒轅氏率領著訓練有素的軍隊,從姬水流域出發,向薑水流域挺進。當軍隊抵達薑水下遊時,正好與蚩尤部落的軍隊相遇。軒轅氏深知蚩尤部落的銅製兵器鋒利無比,便決定采用迂回戰術,避免與蚩尤軍隊正麵硬拚。他派偵察小隊探查蚩尤軍隊的動向,發現蚩尤軍隊的糧草囤積在後方的一座山穀中。於是,軒轅氏親自率領一支精銳小隊,趁夜繞到蚩尤軍隊後方,燒毀了他們的糧草。
蚩尤軍隊得知糧草被燒,頓時軍心大亂。軒轅氏趁機率領大軍發起猛攻,蚩尤軍隊節節敗退,被迫向東撤退。此役過後,軒轅氏的軍隊聲威大震,薑水流域的各部落都對軒轅氏刮目相看,紛紛表示願意聽從他的號令。
炎帝榆罔見軒轅氏立下大功,心中既感激又不安。他知道,軒轅氏的威望已經超過了自己,若再繼續擔任天下共主,恐怕難以服眾。此時,各部落首領也紛紛向炎帝榆罔進言,希望他能將天下共主之位禪讓給軒轅氏。
炎帝榆罔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最終決定順應民心,將天下共主之位禪讓給軒轅氏。他選擇在阪泉舉行禪讓儀式,邀請四方諸侯前來見證。
禪讓儀式當天,阪泉之畔人山人海,四方諸侯與各部落首領齊聚於此。炎帝榆罔手持玄圭,緩步走到軒轅氏麵前,鄭重地將玄圭交到他手中,說道:“軒轅氏,你智勇雙全,帶領族人抵禦外敵,拯救天下百姓於水火之中。如今,我將天下共主之位禪讓於你,希望你能帶領天下百姓走向太平盛世。”
軒轅氏接過玄圭,深深一揖,說道:“炎帝陛下,您放心,我定當不負眾望,儘心儘力治理天下,保護百姓安居樂業。”隨後,軒轅氏正式繼位,成為天下共主,後人尊其為“黃帝”。阪泉之盟的舉行,標誌著神農氏統治的結束,軒轅氏統治的開始,也開啟了華夏文明的新篇章。
四、姬水練兵:黃帝構築華夏軍事根基
繼位之後,黃帝並沒有沉浸在權力的喜悅之中,而是深知天下尚未太平。蚩尤部落雖然暫時撤退,但實力並未受到重創,隨時可能卷土重來;北方的葷粥部落也依舊對中原地區虎視眈眈;此外,還有一些偏遠部落尚未臣服,天下統一的大業仍需努力。因此,黃帝決定回到姬水流域,進一步加強軍隊建設,構築起強大的軍事根基。
一)軍隊建製的革新
回到姬水流域後,黃帝首先對軍隊建製進行了革新。他不再像以往那樣,僅僅根據士兵的體質與特長簡單劃分小隊,而是建立了更加完善的軍隊編製體係。
黃帝將軍隊分為“師”“旅”“卒”“伍”四個等級。其中,五人為一“伍”,設伍長一名,負責管理五名士兵的日常訓練與作戰;五伍為一“卒”,設卒長一名,統領二十五名士兵;五卒為一“旅”,設旅長一名,統領一百二十五名士兵;五旅為一“師”,設師帥一名,統領六百二十五名士兵。這種嚴密的編製體係,使得軍隊的指揮更加順暢,士兵之間的配合也更加默契。
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黃帝還為不同編製的軍隊配備了不同的武器裝備。“伍”級士兵主要配備石斧、石矛等近距離作戰武器,適合在狹窄地形中作戰;“卒”級士兵除了配備石斧、石矛外,還配備了盾牌,既能進攻又能防禦;“旅”級士兵則配備了更多的弓箭,適合進行遠程攻擊;“師”級軍隊則配備了一些大型武器,如投石機、衝車等,用於攻城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