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起之由:從“無彆”到“有宗”
涿鹿之戰落幕,炎黃聯軍收九黎餘部,人族部落達百餘支。此前部落間僅以“氏”稱,如軒轅氏、神農氏,多隨首領名號或居地而變,無固定傳承,子孫易混,婚娶難避同族,治理亦難辨親疏。黃帝召岐伯、倉頡及各部首領於軒轅丘議事,言:“人族方興,當立長久之製。部落圖騰乃族之魂,若以圖騰化‘姓’,傳於子孫,既可彆血緣、避亂婚,又可溯本源、聚族心,此乃人族綿延之基。”眾首領皆稱善,定百家姓之議遂行。
二、圖騰化姓:從“形”到“字”的淬煉
黃帝命倉頡主理造姓之事,先令各部獻圖騰,再依圖騰之形、意、義轉化為“姓”,又選部落中人口繁盛、貢獻卓著者優先定姓,以作表率。
一)炎黃本姓:姬、薑立首
1.姬姓:黃帝部落圖騰為“應龍”,龍身覆鱗,爪握雲紋。倉頡觀應龍盤旋之姿,取“女”為旁上古姓多從女,表母係淵源),右作“臣”形似龍爪握物),合為“姬”。黃帝居姬水,故以姬為姓,賜於軒轅氏嫡係子孫,凡屬黃帝直係者,皆承姬姓,此為華夏第一大姓之始。
2.薑姓:炎帝部落圖騰為“神牛”,牛身披禾,踏沃土。倉頡取“女”為旁,右作“羊”炎帝部落初以羊為圖騰,後融牛與禾,羊為本源之征),合為“薑”。炎帝居薑水,薑姓遂為炎帝後裔之姓,部落中掌農耕、醫藥者,多獲賜薑姓,以顯其功。
二)功勳之姓:從圖騰到實績
1.風姓:伏羲後裔所承,伏羲部落圖騰為“蛇”人首蛇身之象),蛇行如風,倉頡以“風”為姓,既合蛇之靈動,又憶伏羲畫八卦、啟民智之功,賜於華胥部落餘脈,凡傳伏羲八卦之術者,皆得風姓。
2.姒姓:鯀部落圖騰為“魚”,善治水,曾助黃帝疏河道。倉頡觀魚遊水中,取“女”為旁,右作“以”形似魚鰭擺動),合為“姒”。黃帝讚鯀治水之勞,賜姒姓於其族,後世禹承姒姓,亦緣於此。
3.嬴姓:伯益部落圖騰為“鳥”,善馴鳥獸、辨草木,助黃帝馴獸作戰。倉頡取“女”為旁,右作“贏”形似鳥羽舒展),合為“嬴”,賜於伯益及其族人,以彰其馴獸之功,後世秦之先祖,即承嬴姓。
4.姚姓:舜先祖部落圖騰為“桃”,居姚墟,以桃樹為神樹,喻子孫繁茂。倉頡取“女”為旁,右作“兆”形似桃枝結桃),合為“姚”,賜於舜之族人,舜繼位後,姚姓成為五帝時期重要姓氏之一。
三)九黎歸姓:從“融”到“合”
九黎部落戰敗歸降,黃帝為促人族合一,不廢其圖騰,反依其形定姓,以示包容。
1.黎姓:九黎主部落圖騰為“九首蛇”,象征九部合一。倉頡取“黍”為旁九黎善種黍),下作“水”九黎居淮水流域),合為“黎”,賜於九黎首領及其嫡係,凡願歸心人族者,皆可稱黎姓。
2.蚩姓:蚩尤雖戰死,其部仍有追隨者,黃帝念其部落善鑄銅器,不廢其圖騰“銅鼎”,倉頡取“山”為旁蚩尤部落居尤山),下作“蟲”鼎紋多有蟲形),合為“蚩”,賜於蚩尤餘部,許其以蚩為姓,傳鑄器之術。
三、姓之規製:傳續與禁忌
一)傳姓之則
黃帝定“父子相承”之製,男子承父姓,女子出嫁前從父姓,出嫁後冠夫姓於前、父姓於後如姬姓女嫁薑姓男,稱“薑姬氏”),以明血緣歸屬。又規定,凡立功者,可獲“賜姓”之榮:助農耕者,或賜“農姓”;善醫者,或賜“醫姓”;戰有功者,或賜“武姓”。如黃帝麾下大將力牧,因戰蚩尤有功,黃帝賜“牧姓”,其族遂以牧為姓。
二)避姓之忌
為避同族通婚,黃帝令各部造“姓譜”,記錄族中姓之淵源與子孫脈絡,凡同姓者,無論遠近,皆不得通婚。若有違逆,輕則逐出部落,重則處以流放。又規定,不得擅改姓氏,若需改易,需向黃帝或部落首領陳情,獲允後方可,以防姓氏混亂,失去本源。
四、百家姓初定:名錄與意義
經三月整理,倉頡共定108姓,稱“百家姓”非後世完整百家姓,為初始之基),除上述姬、薑、風、姒、嬴、姚、黎、蚩、牧、農、醫、武外,另有:
以居地為姓:如“丘”姓居軒轅丘者)、“河”姓居黃河畔者)、“城”姓居古城者);
以官職為姓:如“司”姓掌祭祀之官)、“衛”姓掌守衛之官)、“史”姓掌記錄之官);
以技藝為姓:如“工”姓善做工者)、“陶”姓善製陶者)、“織”姓善織布者)。
黃帝將108姓名錄刻於軒轅丘石碑,召全族共觀,言:“此姓者,乃人族之根、血脈之繩。今日立姓,明日傳代,子子孫孫承姓而行,不忘先祖之勞,不負人族之興!”眾族人跪拜歡呼,自此,人族始有固定姓氏,血緣得以理清,族群得以凝聚,為後世華夏姓氏文化之濫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五、後世百家姓排名表依傳統《百家姓》及人口演變)
一)傳統《百家姓》前50位北宋版,以“趙錢孫李”為首,因宋太祖姓趙)
1.趙2.錢3.孫4.李5.周6.吳7.鄭8.王9.馮10.陳
2.褚12.衛13.蔣14.沈15.韓16.楊17.朱18.秦19.尤20.許
3.何22.呂23.施24.張25.孔26.曹27.嚴28.華29.金30.魏
4.陶32.薑33.戚34.謝35.鄒36.喻37.柏38.水39.竇40.章
5.雲42.蘇43.潘44.葛45.奚46.範47.彭48.郎49.魯50.韋
二)現代人口排名前30位依202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以人口數量為序)
1.王約1.015億人):源自姬姓,周靈王之子晉後裔,以“王”為姓,象征王族血脈,後世繁衍極廣,為第一大姓。
2.李約1.009億人):源自嬴姓,皋陶後裔,商末周初,李利貞避禍改“理”為“李”,唐代因皇室姓李,人口大增,穩居第二。
3.張約0.954億人):源自姬姓,黃帝之孫揮善造弓矢,封“弓正”,賜姓“張”“張”為弓長之意),後世多分布於北方,人口繁盛。
4.劉約0.735億人):源自姬姓,周成王封王季之子於劉邑,後裔以劉為姓,漢代因皇室姓劉,人口劇增,為曆史上望族大姓。
5.陳約0.633億人):源自媯姓,舜後裔陳胡公封於陳,後裔以陳為姓,魏晉南北朝時,陳姓建立陳國,人口進一步擴散。
6.楊約0.462億人):源自姬姓,周宣王封弟尚父於楊,後裔以楊為姓,唐代楊國忠、宋代楊家將等,皆使楊姓聲名遠播。
7.黃約0.352億人):源自嬴姓,伯益後裔封於黃,春秋時黃國被滅,子孫以黃為姓,多分布於南方,為南方大姓之一。
8.趙約0.295億人):源自嬴姓,周穆王封造父於趙城,後裔以趙為姓,宋代因皇室姓趙,被列為《百家姓》首姓,人口眾多。
9.吳約0.285億人):源自姬姓,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奔吳,建立吳國,後裔以吳為姓,江南地區為吳姓主要聚居地。
10.周約0.268億人):源自姬姓,周文王後裔以國為姓周朝滅亡後),後世周姓人才輩出,分布廣泛。
11.徐約0.202億人):源自嬴姓,伯益之子若木封於徐,建立徐國,後裔以徐為姓,多分布於華東地區。
12.孫約0.194億人):源自姬姓,衛武公之子惠孫後裔,以“孫”為姓“孫”為子之子之意),三國時孫權建立吳國,孫姓影響力大增。
13.馬約0.185億人):源自嬴姓,趙奢因功封“馬服君”,後裔以“馬服”為姓,後簡化為“馬”,北方馬姓人口較多。
14.朱約0.181億人):源自姬姓,顓頊後裔曹挾封於邾,後改“邾”為“朱”,明代因皇室姓朱,人口大幅增加。
15.胡約0.165億人):源自媯姓,陳胡公後裔以“胡”為姓“胡”為諡號),另有源自姬姓、歸姓者,分布較廣。
16.郭約0.162億人):源自姬姓,周文王後裔封於虢,“虢”與“郭”同音,後裔以郭為姓,唐代郭子儀使郭姓聲名顯赫。
17.林約0.155億人):源自子姓,商紂王叔父比乾後裔避禍於林,以“林”為姓,福建、廣東等南方地區林姓人口密集。
18.何約0.148億人):源自姬姓,韓王安後裔避禍改“韓”為“何”“韓”與“何”音近),分布於全國,南方略多。
19.高約0.141億人):源自薑姓,齊文公之子公子高後裔,以“高”為姓,北方高姓人口較多,曆史上高姓多武將。
20.羅約0.138億人):源自妘姓,祝融後裔封於羅,建立羅國,後裔以羅為姓,南方羅姓人口多於北方。
21.鄭約0.137億人):源自姬姓,周宣王封弟友於鄭,建立鄭國,後裔以鄭為姓,河南、山東等中原地區鄭姓聚居。
22.梁約0.129億人):源自嬴姓,伯益後裔封於梁,建立梁國,後裔以梁為姓,廣東、廣西等南方地區梁姓較多。
23.謝約0.128億人):源自薑姓,炎帝後裔申伯封於謝,後裔以謝為姓,河南、江西、湖南等省謝姓人口密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24.宋約0.123億人):源自子姓,商紂王庶兄微子啟封於宋,建立宋國,後裔以宋為姓,分布廣泛,北方略多。
25.唐約0.118億人):源自姬姓,周成王封叔虞於唐,建立唐國,後裔以唐為姓,山西、陝西等中原地區唐姓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