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殿議:地脈醒而生機待啟
虛無之海泛著幽藍微光,起源殿的琉璃穹頂折射出道則流轉的霞光,殿內“諸天鏡”懸於正中,鏡麵上浮現著地球的虛影——彼時的華夏大地尚是洪荒碎塊凝成的雛形,山巒如沉睡的巨龍橫亙,河流似銀帶蜿蜒,卻少見成片綠意,僅在河穀低地零星生著不知名的野草,人族先民裹著獸皮,手持石斧在林間狩獵,偶見幾人蹲在草叢中摘取野果,眉宇間藏著饑寒的憂色。
帝俊立於鏡前,金烏真火在他指尖凝成細小的光羽,映得他墨色長袍上的太陽紋絡愈發鮮明。他側首看向坐在雲榻上的龍宇,聲音帶著幾分沉凝:“道尊,此界地脈已穩,太一以東皇鐘鎮其核心後,靈氣溫升已有半載,卻仍無適合人族飽腹的作物。先民靠漁獵野采為生,冬春之交常有餓殍,長此以往,華夏文明火種難續。”
龍宇指尖撚著一枚起源珠幻化的光點,光點中映出後世華夏稻田翻浪、麥浪滾滾的景象,他緩緩道:“洪荒碎塊凝成地球時,原有的混沌靈根多散入星域,僅留些凡草凡木。人族要在此地大興,需有‘立命之穀’,你既掌太陽真火,能催發生機,辨五穀、授農耕之事,非你莫屬。”
玄冥從殿外走進,玄色裙擺掃過地麵時,留下幾縷淡淡的冰霜氣息,她看著諸天鏡中先民的模樣,輕聲補充:“前日我入地球查探,見黃河流域有片灘塗,土性溫潤,適合作物生長,隻是先民不知何為耕種,即便見了可食的草籽,也隻當野物采摘,不懂留存播種。”
帝俊聞言,指尖光羽消散,躬身向龍宇行了一禮:“臣請往地球,傳先民辨五穀之法,助其興農耕,固人族根基。”龍宇頷首,抬手將一枚刻著“生”字的玉符遞給他:“此符可護你隱匿身形,不擾此界天道,亦能引動當地靈脈,助五穀生根。”
待帝俊接過玉符,龍宇又道:“五穀乃‘稻、黍、稷、麥、菽’,洪荒時期曾有種植,隻是地球暫無其種。你可從禦獸殿後園取洪荒留存的五穀原種,以太陽真火溫養,使其適配地球水土,再授先民辨識、耕種之術。”帝俊應下,轉身步出起源殿,身影化作一道金虹,穿過虛無之海,朝著地球的方向飛去。
二、黃河灘見:先民困而不知其食
彼時的黃河流域,正值暮春時節,河畔的柳枝剛抽出嫩綠的新芽,幾隻水鳥在河麵低空掠過,激起圈圈漣漪。河岸邊的土坡上,聚居著一個約莫百人的人族部落,部落外圍用削尖的木樁圍出簡陋的柵欄,柵欄內搭著十幾座半地穴式的草屋,屋頂覆蓋著茅草和樹皮,屋前的空地上,幾個孩童正圍著一堆篝火追逐打鬨,幾個成年男子則坐在石頭上打磨石斧,石斧的刃口泛著粗糙的白光。
部落首領是個名叫“石”的中年男子,他身材高大,臉上刻著幾道深淺不一的疤痕,那是狩獵時被野獸抓傷留下的印記。此時他正站在柵欄邊,望著遠處的山林眉頭緊鎖——前幾日部落去山林狩獵,不僅沒捕到大型野獸,還折損了兩個年輕族人,如今部落的存糧隻剩下幾串曬乾的野果和幾塊獸肉,再過幾日,怕是要斷糧了。
“首領,要不我們再去下遊看看?聽說那裡的蘆葦叢裡有魚。”一個名叫“木”的年輕族人走過來,手裡拿著一根削尖的木矛,語氣帶著幾分試探。石搖了搖頭,聲音沙啞:“下遊的水太急,上個月‘河’就是在那裡捕魚時被衝走的,不能再讓族人冒險了。”
就在這時,天空中掠過一道極淡的金光,落在部落不遠處的灘塗上,化作帝俊的模樣。他收斂了周身的仙氣,穿著與先民相似的粗布衣衫,隻是那雙眼睛裡藏著不屬於這個時代的深邃。他緩步走向灘塗,彎腰撥開叢生的野草,目光在雜草間搜尋——這裡的土壤果然如玄冥所說,溫潤鬆軟,用手指撚起一把土,能感覺到其中蘊含的微弱靈氣,隻是這些靈氣大多散在土中,未能被植物吸收。
帝俊沿著灘塗往前走,不多時,便在一處低窪處看到幾株奇特的植物:植株約莫半尺高,葉片呈線形,頂端結著一串細小的黃褐色顆粒,顆粒摸起來堅硬,剝開外殼,裡麵是白色的仁,放在鼻尖輕嗅,能聞到淡淡的清香。“這是稷的雛形,”帝俊眼中閃過一絲了然,“洪荒時期的稷本是靈穀,到了此處雖失了靈性,卻仍可食用。”
他又往前走了幾步,在河邊的濕潤處發現了幾株葉片寬大的植物,根部結著小小的塊狀根莖,掰開根莖,裡麵是乳白色的肉質,嘗起來帶著幾分清甜——這是菽的原始形態。繼續搜尋間,他還在坡地的向陽處找到了結著細小穗子的麥類植物,在沼澤邊發現了能長出米粒的稻類幼苗,隻是這些植物都混雜在野草中,長得稀疏矮小,先民從未注意過它們的價值。
就在帝俊觀察這些植物時,一陣腳步聲傳來,石和木帶著幾個族人拿著石斧和木矛走了過來,他們警惕地看著帝俊,石開口問道:“你是誰?為什麼在這裡?”帝俊轉過身,臉上露出溫和的笑容,指了指身邊的稷類植物,用先民能聽懂的簡單語言說道:“我是來幫你們找吃的,這些東西,能填肚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三、辨穀初授:火試味驗解其惑
石和族人聞言,臉上都露出懷疑的神色。木皺著眉頭,指了指帝俊身邊的植物:“這些都是野草,我們吃過,又苦又澀,根本不能吃。”帝俊沒有反駁,而是彎腰摘下一串稷的顆粒,遞到石的麵前:“你看,這些顆粒和野草的籽不一樣,我給你們做來嘗嘗。”
說著,帝俊走到部落的篝火旁,幾個孩童好奇地圍了過來,睜著大眼睛看著他。帝俊從篝火中取出幾塊燒得通紅的石頭,放在一塊平整的石板上,然後將稷的顆粒放在石板上,用另一塊石頭輕輕碾壓——隨著顆粒被碾碎,一股淡淡的麥香漸漸散發出來。接著,他又從河邊打來一些水,將碾碎的稷粉調成糊狀,倒在石板上,用樹枝慢慢攪動。
不多時,糊狀的稷粉漸漸凝固,變成了一塊薄薄的餅狀物,麥香愈發濃鬱。帝俊將餅掰成幾塊,遞給石和身邊的族人:“你們嘗嘗。”石猶豫了一下,接過一塊餅,放在嘴邊咬了一口——餅的口感雖然粗糙,卻沒有野草的苦澀,反而帶著幾分淡淡的甜味,腹中的饑餓感似乎也緩解了幾分。
“這……這真的能吃!”石眼中露出驚喜的神色,連忙將剩下的餅遞給身邊的族人,其他族人嘗過之後,也都露出了難以置信的表情。木拿著一塊餅,激動地說道:“我們以前都把這些野草的籽扔掉,沒想到竟然能做成這麼好吃的東西!”
帝俊笑了笑,又彎腰摘下幾顆菽的根莖,遞給石:“這個也能吃,煮熟了味道更好。”他說著,便在篝火邊架起一個陶罐,裝滿河水,將菽的根莖放進去,然後用太陽真火的餘溫加熱陶罐——他沒有直接動用仙力,而是借著篝火的火勢,讓陶罐中的水慢慢沸騰。
半個時辰後,陶罐中飄出陣陣清香,帝俊打開陶罐,將煮熟的菽根莖遞給族人。石接過一根,咬了一口,軟糯的口感帶著清甜,比生嚼時美味多了。“太好吃了!”一個孩童吃完一根,又伸手想要,帝俊笑著摸了摸他的頭,對石說道:“這些能吃的植物,不是野草,它們有名字,我教你們辨認,以後你們就不用再餓肚子了。”
接下來,帝俊帶著石和族人來到灘塗、坡地、沼澤邊,一一指出稻、黍、稷、麥、菽五種植物的形態特征:“你們看,這種長在水裡、葉片寬大、結著帶殼籽實的,叫‘稻’,它的籽實去掉殼就是米;這種長在坡地、植株高大、穗子細長的,叫‘麥’,它的籽實磨成粉能做餅;這種結著顆粒、植株矮小的,叫‘稷’,剛才我們吃的餅就是用它做的;這種根部結塊狀根莖的,叫‘菽’,煮熟了就能吃;還有這種長在乾旱地方、穗子飽滿的,叫‘黍’,它的籽實能煮粥,也能釀酒。”
帝俊一邊說,一邊用樹枝在地上畫出五種植物的簡易圖形,還教族人如何通過葉片形狀、果實形態、生長環境來區分五穀和野草。石和族人都認真地聽著,不時點頭,還會互相提問,比如“稻隻能長在水裡嗎?”“黍和稷長得有點像,怎麼區分?”帝俊都耐心地一一解答,直到每個族人都能準確辨認出五種植物。
四、選種留芽:火溫土潤助其生
辨認出五穀後,石看著灘塗上稀疏的植株,又犯了愁:“這些植物長得太少了,我們要是都摘了吃,以後就沒有了怎麼辦?”帝俊聞言,讚許地點了點頭:“你能想到這一點,很好。要想長久有得吃,就要學會留種和播種,讓這些植物長得更多。”
說著,帝俊帶著族人來到一株長勢最好的稷旁,彎腰摘下頂端的穗子,說道:“留種要選長得飽滿、沒有病蟲害的穗子,把裡麵的顆粒取出來,放在通風乾燥的地方保存,等到合適的時候再種下去。”他一邊說,一邊示範如何摘取穗子、篩選顆粒,還教族人用獸皮縫製了幾個袋子,用來裝種子。
接下來,帝俊又教族人如何處理種子。他從袋子裡取出一些稷的種子,放在手心,然後用指尖凝聚的微弱太陽真火輕輕烘烤——火溫不高,卻能殺死種子表麵的蟲卵和細菌。“這樣處理過的種子,種下去之後不容易生病,長得會更好。”帝俊解釋道,然後將處理好的種子遞給石,“你試試。”
石學著帝俊的樣子,用手心捧著種子,放在篝火邊輕輕烘烤,雖然沒有太陽真火,卻也能感受到溫度。帝俊又說道:“播種之前,還要先鬆土。”他拿起一把石鋤,在灘塗上挖了一個小坑,演示如何翻土、平整土地:“土要翻得鬆軟,這樣種子的根才能紮得深,吸收更多的養分。”
族人們紛紛拿起石鋤,跟著帝俊一起翻土。灘塗的土壤本就溫潤,加上眾人的勞作,很快就翻出了一片整齊的土地。帝俊又教族人如何挖坑、播種、蓋土:“坑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淺,太深了種子長不出來,太淺了容易被鳥吃掉;每顆種子之間要留一定的距離,這樣它們長大後不會互相爭搶陽光和養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一邊示範,一邊叮囑:“播種之後,還要澆水,讓土壤保持濕潤。稻要種在水裡,所以要在稻田周圍築田埂,留住水分;麥、稷、黍要種在旱地上,不能澆太多水,否則會爛根;菽喜歡溫暖的地方,要種在向陽的坡地。”
為了讓族人更好地掌握播種的技巧,帝俊還特意選了一小塊土地,帶著幾個年輕的族人親手播種:從翻土、挖坑,到放種子、蓋土、澆水,每一個步驟都反複演示,直到族人能獨立完成。期間,有族人不小心把種子撒得太密,帝俊沒有責備,而是耐心地教他如何調整種子的間距;有族人澆水太多,帝俊便教他如何挖溝排水。
播種完成後,帝俊又從懷中取出龍宇給他的“生”字玉符,輕輕按在土地上。玉符發出柔和的白光,滲入土壤中,原本有些乾燥的土壤瞬間變得濕潤,空氣中的靈氣也朝著這片土地彙聚。“這玉符能引動靈脈,助種子生根發芽,”帝俊對石說道,“以後你們播種時,隻要對著土地誠心祈禱,靈脈的力量就會慢慢滋養作物。”
石和族人看著玉符發出的白光,又看了看剛播種的土地,眼中充滿了敬畏和感激。他們知道,帝俊不是普通人,而是來幫助他們的“神人”。石帶領族人朝著帝俊跪下,恭敬地說道:“多謝神人相助,我們以後一定會好好種這些作物,再也不會餓肚子了!”
五、護苗傳技:除草驅蟲保其長
播種後的日子裡,帝俊沒有離開,而是留在部落中,教族人如何護理作物。每天清晨,他都會帶著族人去田間查看,觀察種子的發芽情況。第三天清晨,當他們來到田間時,驚喜地發現,土裡已經冒出了嫩綠的芽尖——稻的芽尖帶著淡淡的青色,麥的芽尖細長,稷的芽尖圓潤,菽的芽尖頂著兩片小小的子葉,黍的芽尖則帶著一絲淡黃色。
“發芽了!真的發芽了!”族人們歡呼起來,圍著田間又蹦又跳,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帝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指著芽尖對族人說道:“現在是幼苗期,最重要的是除草和驅蟲,否則雜草會爭搶養分,蟲子會吃掉幼苗。”
說著,帝俊彎腰撥開一株稻苗旁邊的雜草,說道:“你們看,這種草的葉子和稻苗很像,但它的根比較細,而且長得很快,必須及時拔掉。拔草的時候要小心,不能傷到稻苗的根。”他一邊說,一邊示範如何分辨雜草和稻苗,如何輕輕拔掉雜草。
族人們跟著帝俊一起除草,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人分不清雜草和幼苗,經常會誤拔幼苗。帝俊便耐心地教他們分辨:“稻苗的葉片邊緣比較光滑,雜草的葉片邊緣有鋸齒;麥苗的莖稈是空心的,雜草的莖稈是實心的;稷苗的子葉比較厚,雜草的子葉比較薄……”通過帝俊的講解,族人們漸漸學會了分辨雜草,除草的效率也越來越高。
除了除草,驅蟲也是護理作物的重要環節。幾天後,田間出現了一些黑色的小蟲子,它們啃食稻苗的葉片,留下一個個小洞。族人們看著被蟲子啃食的幼苗,急得團團轉:“怎麼辦?蟲子把苗吃掉了,我們以後就沒有吃的了!”
帝俊卻很鎮定,他走到田間,仔細觀察了蟲子的模樣,然後對族人說道:“這種蟲子叫‘稻飛虱’,喜歡吃稻苗的汁液。我們可以用草木灰來驅蟲。”他帶著族人去山林中收集乾枯的樹枝和雜草,燒成草木灰,然後將草木灰撒在稻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