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集 玄空續編巜 地球華夏文明初記·曆法篇》_源道龍宇洪荒劫紀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源道龍宇洪荒劫紀 > 第213集 玄空續編巜 地球華夏文明初記·曆法篇》

第213集 玄空續編巜 地球華夏文明初記·曆法篇》(1 / 2)

序章:曆之緣起,天道昭彰

洪荒既分,三界初定,地球華夏先民始居於河嶽之間,披草萊、辟榛莽,以鳥獸為鄰,以草木為食。彼時晝夜交替不明,寒暑更迭無序,先民耕獵無憑,作息無據,常遭霜雪之厄、旱澇之苦——春日誤耕則秋無收,冬日失藏則冬無食,此乃文明初生之困,亦為曆法濫觴之由。

龍宇道尊居起源殿觀地球衍化,見此情景,謂太一曰:“人族文脈當續,首在知時。天地有常,日月有度,若能循其軌跡,定其節律,華夏方可安耕穩食,文明方有根基。”太一應諾,遂攜東皇鐘臨地球上空,駐於華夏先民部落之東的蒼梧山巔。當是時,太一引混沌清氣入雙目,觀日月輪轉之跡,察星辰列宿之位,曆三百六十日,始得天地運行之略。

一日黎明,太一化白須老者,持青銅觀星盤至部落首領軒轅氏麵前,指東方啟明之星曰:“此星出,則晝將至;此星落,則夜將臨。日月繞行地球一周,凡三百六十日,可分四季;四季之內,月有圓缺十二次,可分十二月。”軒轅氏率部落長老伏地而拜,求授觀星定曆之法。太一遂傳“觀象授時”之術,教先民辨北鬥、識蒼龍、察寒暑,華夏曆法之基,自此而立。

玄空聞太一授法之事,遂離起源殿,親赴華夏部落,居昆侖山下的曆山之巔,以鴻蒙宗典籍中“洪荒古曆”為參照,輔先民記錄日月星辰之變,凡十有二年,始成此《曆法篇》,記華夏初曆之淵源、之形製、之功用,為後世文明留證。

第一章:觀象授時——先民之智與天道之契

第一節晝與夜:日月為標,明暗為界

華夏先民初無“時”之概念,唯以“明”“暗”分晝夜——天有光,可耕可獵,是為“晝”;天無光,當眠當守,是為“夜”。然晝夜長短隨季而變,夏日晝長則勞作久,冬日晝短則休憩多,先民憑體感辨之,常生誤差。

玄空駐曆山時,見部落少年“曆童”每日黎明至河邊汲水,暮時歸營,遂問:“汝何以知黎明當起,暮時當歸?”曆童答曰:“東方有亮星啟明)出,河麵上有金光,便起;西方有亮星長庚)落,山影蓋過營地,便歸。”玄空歎曰:“此乃先民之民,以日月星辰為天然之鐘。”

後玄空教曆童以“立杆測影”之法:取三丈高梧桐木為杆,豎於營地中央,每日記錄杆影最短之時午時)與最長之時子時)。曆童率同伴日日記錄,半載之後,始知:夏日午時杆影短,晝長;冬日午時杆影長,晝短。先民遂以“杆影長短”辨晝夜長短,作息漸趨精準——午時影最短,當歇晌;子時影最長,當深眠。

第二屆月與季:圓缺為記,寒暑為分

太一授軒轅氏“月有圓缺十二次,為一年”之理,先民初時不解,唯見月有“盈”“虧”之變:初時月如鉤新月),漸至滿如盤滿月),複又漸缺至無晦月),此為一“月”。部落巫祝“月母”遂以繩結記月,每見新月出,便在麻繩上係一紅結,積至十二結,恰見寒去暑來,草木枯榮一輪,此為一“年”。

然“十二月”與“寒暑”並非完全相合——有時十二結既滿,寒氣仍盛;有時十一節未滿,暑氣已至。玄空觀之,知是因日月運行周期有差,遂教先民察“物候”輔之:見河邊柳芽發,是為“春始”;見田間麥芒黃,是為“夏盛”;見山上楓葉紅,是為“秋至”;見屋前雪蓋頂,是為“冬來”。

先民遂以“星象”與“物候”合參:新月出時,若柳芽已發,便為“春月”正月);新月出時,若麥芒已黃,便為“夏月”四月);新月出時,若楓葉已紅,便為“秋月”七月);新月出時,若雪已蓋頂,便為“冬月”十月)。四季各分三月,十二月與四季始得相合,先民謂之“四時十二月”。

第三節星與節:北鬥為指,列宿為標

太一曾謂軒轅氏:“北鬥七星,形如鬥勺,隨季轉動,可辨方位,可定時節。”先民初時難辨,玄空遂於每晚戌時黃昏後),率長老至曆山之巔,指北鬥七星曰:“鬥勺指向東方,柳芽發,是為春;指向南方,荷花開,是為夏;指向西方,桂子香,是為秋;指向北方,梅花開,是為冬。”

除北鬥外,玄空又教先民識“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春日黎明,見蒼龍七宿中的“角宿”出現在東方地平線,便知“春耕之時已到”;夏日黎明,見“心宿”大火星)出現在東方,便知“夏耘之時已到”;秋日黎明,見“尾宿”西沉,便知“秋收之時已到”;冬日黎明,見“箕宿”隱沒,便知“冬藏之時已到”。

部落中善觀星者“星老”,遂每日黎明至山巔觀星,若見角宿東升,便擊石為號,呼先民下田耕;若見心宿東升,便敲木為鼓,促先民除草;若見尾宿西沉,便吹骨笛為令,召先民收糧;若見箕宿隱沒,便燃篝火為信,告先民藏食。自此,華夏先民“耕、耘、收、藏”皆有定時,無複往日之忙。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第二章:初曆形製——從繩結到骨片,從模糊到精準

第一節繩曆:結繩記時,簡而實用

華夏初曆之始,為“繩曆”,以麻繩為載體,紅結記月,黑結記日,白結記節如春耕、秋收)。此法由部落巫祝月母首創,初時僅記“月”與“年”——每遇新月,係一紅結;積十二紅結,係一黑結為“年”);遇春耕、秋收等大事,係一白結。

玄空駐部落時,見繩曆僅記大略,難辨具體時日,遂建議月母:“每月之內,日有三十、二十九之異,可於紅結之間係小繩,每小繩係十小結,記十日之數。”月母從之,遂成“繩曆”新製:

大繩一條,上係紅結十二代表十二月);

每兩紅結之間,係小繩三條代表三月一旬),每小繩係小結十枚代表十日);

遇節氣如春分、秋分),在對應小繩旁係白結一枚。

此法推行後,先民可憑繩曆知“今夕是何月、何旬、何日”——如見大繩上第三紅結旁,第二條小繩已係八枚小結,便知是“三月二旬八日”;見白結係於第六紅結旁第一條小繩,便知“六月一旬有節氣夏至)”。繩曆雖簡,卻是華夏首部可記“日”之曆,為後世曆法之雛形。

第二屆骨曆:刻痕為記,曆久彌新

繩曆雖實用,然麻繩易腐,經風雨則結繩鬆散,曆數年便不可辨。部落中有善製骨器者“骨工”,見此情景,遂取鹿骨、牛骨為材,削成一尺長、二指寬的骨片,以石刀在骨片上刻痕記時,是為“骨曆”。

玄空見骨曆之製,甚為讚許,遂與骨工共定刻痕規則:

骨片上端刻“年”痕:一道長刻痕,代表一年;

年痕之下刻“月”痕:十二道中刻痕,每道代表一月,與年痕垂直相交;

月痕之下刻“日”痕:每道月痕旁刻三十道短刻痕小月刻二十九道),每道代表一日;

節氣之處,在對應日痕旁刻“△”形記號如春分刻在三月六日痕旁,夏至刻在六月十六日痕旁)。

骨工依此規則,製骨曆十二片,每片記一年之時,存於部落“曆室”由月母、星老共同看管)。每逢新月,月母便在對應骨片的月痕旁添刻日痕;每逢節氣,星老便在日痕旁刻“△”記號。骨曆可存數十年而不腐,先民得以回溯往年時日——如見三年前的骨片上,六月月痕旁僅有二十八道日痕,便知“那年六月為小月,僅二十八日”;見五年前的骨片上,九月三日痕旁有“△”,便知“那年九月三日為秋分”。

骨曆的出現,使華夏曆法從“易失”變為“可存”,從“模糊”變為“精準”,為後世文字曆法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第三節曆名:“華夏初曆”之定,含先民之願

當繩曆、骨曆相繼推行,部落長老軒轅氏召集諸族首領,議曆法之名。有長老言:“此曆記華夏之地,助華夏之民,當名‘華夏曆’。”有首領言:“此曆乃太一神授、玄空先生助成,當名‘太一曆’或‘鴻蒙曆’。”

玄空聞之,對軒轅氏及諸首領曰:“曆法者,當為萬民所用,載萬民之事,非一人一宗之私。此曆始自華夏先民觀象授時,成於萬民實踐摸索,雖有太一授法、吾之輔助,然核心在‘華夏之民’。且此曆為華夏首部成體係之曆,前無古人,當名‘華夏初曆’,以記其開創之功。”

軒轅氏及諸首領皆然之,遂定曆法名為“華夏初曆”,並刻於曆室門前的石碑上:“華夏初曆,始自洪荒定界之年,太一授觀星之法,玄空助形製之成,萬民實踐,曆十二載而畢。記日月之轉,辨寒暑之變,導耕獵之序,續文脈之傳。”

第三章:曆法之用——安民生、定秩序、續文脈

第一節導耕獵:以曆定農時,倉廩實而知禮節

華夏先民以農耕、狩獵為生,曆法最要之用,便是“定農時”。在“華夏初曆”推行前,先民耕獵全憑經驗,春日有時誤了播種,秋日有時誤了收割,常有饑饉之患。自骨曆推行後,先民依曆而行:

正月春月):見骨曆上正月六日痕旁有“△”春分),便知“此時土溫已升,可播粟、麥”,遂舉族下田,翻土播種;

四月夏月):見骨曆上四月十六日痕旁有“△”夏至),便知“此時雨水充沛,可耘田除草”,遂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護苗生長;

七月秋月):見骨曆上七月六日痕旁有“△”秋分),便知“此時穀物已熟,可收割入倉”,遂攜鐮下田,晝夜搶收;

十月冬月):見骨曆上十月十六日痕旁有“△”冬至),便知“此時天寒地凍,可入山狩獵”,遂結隊入山,捕鹿、兔之屬,補冬日之食。

玄空曾於秋收後至部落糧倉,見粟、麥堆積如山,先民臉上皆有笑意,遂問軒轅氏:“今歲收成如何?”軒轅氏答曰:“自依初曆耕種,春日不失時,秋日不誤工,收成比往年多三成,倉廩實,民不饑,此乃曆之功也!”民無饑饉,則有餘力製陶器、織麻布、造房屋,華夏文明遂得穩步向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第二屆定秩序:以曆定節俗,民心聚而部落興

“華夏初曆”不僅定農時,更定“節俗”,使部落秩序漸趨規整。玄空依曆法節氣,助先民定四大節俗:

春分節:骨曆正月六日,先民聚於曆山之巔,設案祭天,以新播的粟種為供品,感謝太一授曆之恩,祈求春日風調雨順。祭畢,長老率眾人跳“耕舞”,模擬耕種之姿,宣示春耕開始;

夏至節:古曆四月十六日,先民聚於河邊,設案祭地,以新采的荷葉、蓮蓬為供品,感謝大地滋養之恩,祈求夏日無旱澇。祭畢,青年男女賽“渡水”,比誰先遊至河對岸,彰顯部落活力;

秋分節:古曆七月六日,先民聚於糧倉之前,設案祭祖先,以新收的粟米、麥粉為供品,感謝祖先庇佑之恩,祈求冬日平安。祭畢,眾人分食“豐收餅”以新麥粉製成),共享收成之樂;

冬至節:骨曆十月十六日,先民聚於部落中央的篝火旁,設案祭星辰,以狩獵所得的鹿肉、兔肉為供品,感謝星辰指引之恩,祈求來年豐收。祭畢,眾人圍篝火而坐,聽長老講先民創業之事,傳部落曆史。

四大節俗的設立,使先民有了共同的信仰、共同的活動、共同的記憶,部落凝聚力日益增強。往日各氏族分散而居,時有爭鬥;自節俗推行後,各氏族共祭天、共慶收,爭鬥漸少,協作漸多,為後世部落聯盟的形成埋下伏筆。

第三節續文脈:以曆記史事,歲月留而文明傳

“華夏初曆”推行前,先民曆史僅靠口耳相傳,年代久遠則事跡模糊,甚至失傳。玄空見此,遂教月母、星老“以曆記史”——在骨曆的空白處,以簡單的符號刻記當年大事:

洪荒定界三年骨曆第三篇):刻“△春分)+水”,記“此年春分後,河水泛濫,先民築堤防洪”;

洪荒定界五年骨曆第五篇):刻“○夏至)+獸”,記“此年夏至後,山中凶獸襲營,星老率眾人設陷阱擒之”;


最新小说: 我在紅樓當情聖,諸位金釵入我懷 重塑南明:鄭森的天下 穿越古代,我竟然成了武聖 開局混入跑男大火,賺個盆滿缽滿 渣男難過美人關 鬥天路 龍珠之梓琪歸來 神筆新豔 鐵血忠魂:扞衛 數字江湖:開局複製神級八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