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大雷音寺,自鴻蒙初判、洪荒演化便屹立於西牛賀洲之巔,乃萬佛之源、佛法中樞。此刻正值辰時,一輪鎏金朝陽高懸天際,佛光自靈山主峰氤氳四散,化作漫天金霞繚繞於殿宇之間。大雄寶殿內,琉璃鋪地,金磚砌牆,殿頂穹窿之上嵌著億萬顆摩尼寶珠,流光溢彩,將殿內映照得莊嚴聖潔,無半分塵埃。
十八根盤龍玉柱巍峨聳立,柱身雕刻的千佛朝宗圖栩栩如生,仿佛有無數佛陀正自玉柱中走出,共赴這場千古盛會。殿中蓮花座層層疊疊,自中央向四周延展,座上諸佛、菩薩、羅漢、比丘僧眾皆身披袈裟,或著彩衣,佛光護體,梵音縈繞。空氣中彌漫著檀香、沉香、旃檀香混合的清冽氣息,吸入肺腑,隻覺心神澄澈,萬念歸宗。
“咚——咚——咚——”
三聲洪鐘長鳴自靈山深處傳來,聲震寰宇,穿越雲海,直抵三界六道。鐘鳴落時,大雄寶殿內瞬間寂靜無聲,所有僧眾皆斂目垂首,靜待佛陀駕臨。
不多時,殿外祥雲湧動,七彩霞光鋪路,如來佛祖身著十二章紋金縷袈裟,足踏九品金蓮,自雲端緩緩步入殿中。那袈裟之上,綴滿了億萬年孕育的佛門至寶,每一步落下,都有無數金色蓮瓣自金蓮下綻放,落地即化作流光消散。如來麵容慈悲,雙目似閉非閉,眉宇間透著洞察三界的智慧與包容萬物的悲憫,周身佛光厚重如獄,卻又溫和如水,令殿內眾僧不由自主地生出敬畏之心。
“恭迎如來佛祖!”
滿殿僧眾齊聲合十行禮,聲音整齊劃一,化作雄渾的梵音,直衝殿頂,引得寶珠光芒愈發璀璨。如來微微頷首,蓮步輕移,直至殿中央的菩提寶座前,緩緩落座。寶座由千年菩提木雕琢而成,木紋中蘊含著無儘生機,座周環繞著二十四諸天護法神像,神態威嚴,守護著佛法核心。
“諸位尊者、菩薩、比丘,今日齊聚大雄寶殿,乃為慶賀佛法東傳之盛事。”如來開口,聲音不高,卻清晰地傳入每一位僧眾耳中,如清泉潤心,似晨鐘醒世,“昔日封神劫後,三界秩序初定,然東土大唐,人道昌盛,卻佛法衰微,眾生多困於生死輪回之苦,迷於紅塵煩惱之中。吾觀此劫,知佛法東傳乃天命所歸,故啟西遊量劫,遣金蟬子轉世為玄奘,攜徒曆經九九八十一難,自西土取回真經,終使佛法得以在東土生根發芽。”
話音剛落,殿內便響起陣陣梵音讚歎,諸佛皆頷首稱是。文殊菩薩起身,手持如意,朗聲說道:“佛祖慈悲,遠見卓識。西遊一路,艱險重重,妖魔鬼怪攔路,紅塵欲望擾心,然玄奘法師初心不改,悟空、八戒、沙僧、白龍馬護持得力,終不辱使命。此非一人之功,乃佛祖佛法感召,三界善緣彙聚之力也。”
普賢菩薩亦起身附和,手持蓮花,聲音溫潤:“文殊尊者所言極是。東土百姓,久受儒道熏陶,心性淳樸,卻也易被邪祟所惑。真經東來,如明燈照夜,能渡化眾生,消弭災禍,使人間少紛爭,多安寧,此乃三界之福。”
如來微微抬手,示意二位菩薩落座,繼續說道:“玄奘法師攜真經返回大唐,太宗皇帝親率百官相迎,已下旨建寺譯經,東土佛法已然開篇。然佛法傳承,非一朝一夕之功,需長久護持,方能根深葉茂,惠及萬代。今日召諸位前來,一則慶賀劫功圓滿,二則便是要議定‘護持東土佛法’之長遠大計。”
此言一出,殿內眾僧皆神色一凜,知曉今日議事關乎佛法未來,紛紛正襟危坐,洗耳恭聽。
如來目光掃過殿中眾僧,緩緩說道:“東土佛法初興,根基未穩,尚有三難需解。其一,真經初譯,晦澀難懂,百姓難以領悟其中深意,需有高僧前往東土,開壇講法,化繁為簡,使佛法深入人心;其二,東土妖邪未除,部分殘餘劫氣凝聚為魔,恐會乾擾佛法傳播,殘害信眾,需有得力護法前往,降妖除魔,護持寺廟僧眾;其三,東土各地風土人情各異,佛法需因地製宜,不可生搬硬套,需有智者前往,融合當地文化,使佛法與東土文明相得益彰。”
“佛祖所言極是,”觀音菩薩起身,手持淨瓶楊柳枝,聲音慈悲柔和,“東土百姓雖有善根,卻也執念深重,若無高僧引路,恐難明真經真諦。貧尼願舉薦幾位尊者前往東土,分駐各地,開壇講法。”
如來點頭:“觀音尊者慈悲為懷,此事可托於你。不知尊者心中可有合適人選?”
觀音說道:“阿儺、伽葉二位尊者,跟隨佛祖多年,深諳真經奧義,可派往長安、洛陽等大城,開設講經台,傳授大乘佛法;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可派往江南水鄉,那裡文風昌盛,百姓聰慧,尊者可因材施教,傳播佛法精髓;目犍連尊者神通廣大,可派往北方邊疆,既能講法,又能護佑百姓免受異族侵擾與妖邪迫害。”
如來頷首認可:“此安排甚妥。阿儺、伽葉、舍利弗、目犍連四位尊者,皆為佛門棟梁,由你們前往東土講法,吾甚放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四位尊者起身行禮:“謹遵佛祖法旨,定不負所托,使東土百姓明悟佛法,皈依我佛。”
待四位尊者落座,如來又道:“護持佛法,除了講經布道,降妖除魔亦不可或缺。西遊途中,雖除了諸多妖邪,但東土幅員遼闊,山川險阻,仍有不少潛藏的魔怪,以及封神劫、巫妖劫殘留的邪祟,這些皆會成為佛法傳播的阻礙。”
話音剛落,金剛手菩薩便起身請命,其身披鎧甲,手持降魔杵,氣勢威嚴:“佛祖,貧尼願率十八羅漢、四大金剛前往東土,分駐各大寺廟,巡查四方,遇有妖邪作亂,便即刻除之,護持佛法聖地與信眾安全。”
“善。”如來讚道,“金剛手菩薩神通廣大,十八羅漢、四大金剛勇猛無畏,有你們護持,東土佛法便無邪魔侵擾之虞。此外,悟空雖已受封鬥戰勝佛,但他與東土淵源深厚,且神通廣大,可請他時常往返東土與靈山,協助降妖除魔,穩固佛法根基。”
眾僧皆以為然,悟空大鬨天宮時的威名三界皆知,如今皈依佛門,成為鬥戰勝佛,有他相助,東土的妖邪必然聞風喪膽。
隨後,如來又看向燃燈古佛,恭敬問道:“古佛乃佛門前輩,見識深遠,不知在佛法因地製宜之事上,可有高見?”
燃燈古佛起身,手持念珠,聲音蒼老卻充滿智慧:“佛祖客氣了。東土文明源遠流長,儒道二家深入人心,佛法若要在此地立足,不可強行推行,需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與儒道文化相互融合。比如,儒家講求‘仁愛’,佛家講求‘慈悲’,二者異曲同工,可借此為切入點,讓百姓理解佛法並非異類;道家講求‘道法自然’,佛家講求‘隨緣自在’,亦可相互印證,使佛法更易被接受。”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可派精通儒道經典的高僧前往東土,與當地文人雅士、有道高人論道交流,闡釋佛法與儒道的共通之處,消除隔閡。同時,寺廟建設亦可融入東土建築風格,佛像塑造可適當本土化,使百姓見之不感陌生,更易心生親近。此外,還可鼓勵佛門弟子參與東土的慈善事業,如開倉放糧、救治病患、修建道路橋梁等,以實際行動踐行佛法慈悲,贏得百姓認可。”
如來聞言,麵露讚許之色:“古佛高見,切中要害。佛法傳承,貴在‘隨緣’,能與東土文化相融,方能長久。此事便托付給彌勒菩薩,你笑容可掬,親和力強,且智慧通達,由你統籌安排,選派合適高僧前往東土,推動佛法與當地文化的融合。”
彌勒菩薩起身,手持布袋,哈哈一笑:“謹遵佛祖法旨!貧尼定當儘力,讓佛法在東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惠及更多眾生。”
議定三大要事,如來又道:“除了這三方麵,佛法東傳還需建立長效機製。其一,設立‘東土佛法傳法使’,由觀音尊者總領,定期巡查東土佛法傳播情況,及時調整策略,解決遇到的問題;其二,建立靈山與東土寺廟的聯係通道,東土寺廟遇有重大疑難,可通過通道向靈山求助,靈山亦會定期派遣高僧前往指導;其三,收錄東土佛法傳播過程中的善行善事與經典案例,編撰成冊,供後世佛門弟子借鑒學習。”
眾僧皆齊聲應和:“謹遵佛祖教誨!”
如來見狀,麵容愈發慈悲,周身佛光愈發璀璨:“今日之議,關乎佛法未來,關乎三界安寧。諸位尊者、菩薩、比丘,皆肩負重任。願你們秉持慈悲之心,堅守佛法之道,儘心儘力護持東土佛法,使真經奧義傳遍東土每一寸土地,讓眾生皆能脫離苦海,得享安寧,共赴極樂。”
說罷,如來抬手,一道浩瀚佛光自掌心湧出,化作無數金色光點,散落至殿內每一位僧眾身上。眾僧隻覺一股暖流湧入體內,佛法修為竟隱隱有所精進,心神也愈發清明堅定。
“恭送如來佛祖!”
待如來化作一道金光消失於殿中,滿殿僧眾再次齊聲行禮,梵音久久回蕩。隨後,觀音菩薩、金剛手菩薩、彌勒菩薩等各司其職,開始召集相關尊者、比丘,商議前往東土的具體事宜。
阿儺、伽葉兩位尊者正在整理真經副本,準備帶往東土,以便講經時參考;舍利弗尊者正在翻閱東土文人的著作,試圖尋找佛法與儒道文化的契合點;目犍連尊者則在與十八羅漢、四大金剛商議東土巡查路線;彌勒菩薩則在挑選精通東土文化的高僧,組建交流使團。
大雄寶殿內,一派忙碌而有序的景象,每一位僧眾臉上都洋溢著堅定與期盼。他們深知,佛法東傳並非終點,而是新的開始,未來的路還很長,需要他們付出無數的心血與努力。但他們堅信,在如來佛祖的指引下,在眾僧的共同努力下,東土佛法必將日益興盛,成為三界佛法傳承中最璀璨的篇章。
此時,靈山之巔,雲海翻騰,佛光普照。遠處的東土大唐,長安城內,玄奘法師正帶領一眾僧眾,夜以繼日地翻譯真經,寺廟香火日漸旺盛;市井之中,百姓們聽聞佛法能消災解難,紛紛前往寺廟祈福,對真經充滿了向往。
起源殿內,龍宇立於窗前,透過鴻蒙盤注視著靈山的一切,嘴角露出一抹淡淡的笑意。玄冥立於其身側,望著東土的方向,輕聲說道:“佛法東傳,三界平衡又添一重保障,這都是你的功勞。”
龍宇搖頭輕笑:“此乃天命所歸,亦是眾生所願,我不過是順勢而為。佛法能護佑東土百姓,使人間安寧,便是好事。”
一旁的龍曦把玩著三尖二刃槍,笑著說道:“兄長,我聽說悟空也會時常前往東土,不如我也去東土走走,看看那裡的繁華,順便幫著護持佛法,如何?”
龍宇頷首應允:“去吧,切記不可肆意顯露神通,凡事點到即止,莫要乾擾了佛法的自然傳承。”
龍曦大喜,轉身化作一道流光,朝著東土方向而去。
靈山的慶功盛會雖已落幕,但護持東土佛法的大幕才剛剛拉開。諸佛的法旨如同種子,播撒在東土的土地上,伴隨著真經的傳播,伴隨著僧眾的努力,必將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為三界帶來長久的和平與安寧。而這場跨越萬裡的佛法東傳,也將成為洪荒演化史上,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
喜歡源道龍宇洪荒劫紀請大家收藏:()源道龍宇洪荒劫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