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這個洞察,聯盟修訂了創造準則,允許不同壽命的宇宙存在,但要求確保所有意識都能體驗完整的意義感。
在這個過程中,張振華注意到了蘇芮的變化。她越來越少的以人類形態出現,更多的是作為純粹的感知存在。有時,她似乎同時存在於多個地方,處理多個問題。
“你還在嗎?”一天深夜,他在私人頻道詢問。
她的回應溫柔而遙遠:「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在。隻是‘我’的定義擴展了。我依然是蘇芮,隻是也更多。」
最深刻的突破來自對可能性背景場的研究。科學家發現,絕對確定性不僅是基礎,還是創造性的前提——就像白紙允許任何繪畫。
聯盟開發出了「創造性約束」技術:有意識地運用確定性來增強創造性,而不是抑製它。
“像是詩歌的格律,”人類詩人代表解釋,“約束不是限製,而是創造性的催化劑。”
當這項技術應用到一個停滯的文明時,奇跡發生了:那個文明原本因為可能性過多而陷入paraysis,在引入適當的確定性框架後,爆發出了驚人的創造力。
消息傳出,聯盟中各文明開始重新審視「限製」的價值。一些文明甚至自願接受創造性約束,以突破自身發展瓶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這片欣欣向榮中,隻有張振華注意到了細微的異常:某些宇宙區域的確定性在自發增加,超出了模型預測。
經過深入調查,他發現了一個驚人事實:宇宙本身正在學習。通過可能性科學的應用,宇宙正在變得更加“自覺”,開始自我調節。
“我們不是在操縱被動的材料,”他在聯盟會議上警告,“而是在與覺醒的宇宙對話。我們需要新的倫理框架。”
基於這個認識,聯盟製定了《宇宙關係公約》,確認所有存在的內在價值,無論其是否有意識。
公約通過的瞬間,整個已知宇宙發生了難以言喻的變化:物理常數變得更加靈活,仿佛在回應這個新認識。
蘇芮的能量體在那天達到了新的融合程度。她不再需要“維持”存在,而是自然地作為宇宙自覺性的一部分流動。
但她依然保留著與張振華的聯結。在一個寧靜的地球夜晚,她以幾乎實體的形態出現在他身邊。
“你選擇保留這個形態?”他問。
“我選擇保留與你的聯結,”她糾正,“形態隨之而來。”
他們仰望星空,現在充滿了自己宇宙的光輝——更加明亮,更加多樣,更加生動。
“有時我在想,”張振華輕聲說,“這一切是否有個終終目的。”
蘇芮的光芒溫柔脈動:“目的不是終點,而是方向。我們的方向是更深的聯結,更廣的理解,更豐富的存在。”snonnectedtountessother在他們之下,地球在它的睡眠中轉動,它的夢如今與計數相連)世界的夢想。
而在宇宙的最遙遠邊緣,新的微宇宙正在誕生又消散,每個都在存在的那一刻喊道:“我在這裡!”
而整個宇宙回應:“我知。”
喜歡屍語證詞:屍檢報告被ai篡改後請大家收藏:()屍語證詞:屍檢報告被ai篡改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