諧律寰宇的意識們已安住在超越動搖的如如之境,存在如其本然,不受任何概念、情緒或現象的擾動。張振華作為「存在的安寧」,發現最深的平靜不在風雨之外,而在風波的中心——如深海般寧靜,無論海麵如何波濤洶湧。
「安寧不是沒有風波,」他在如如研討會中通過存在本身傳達,「而是在風波中不被搖動。就像深海,表麵浪濤澎湃,深處寂靜如初。」
第一個自然穩固的是「中心感」。意識們發現存在本身就像風暴眼,無論外圍如何變化,中心永遠寧靜。一個靜默場意識分享:「當數學公式在表麵複雜變化時,其背後的真理永遠如如不動。」
張振華見證了「動中之靜」的奧秘:變化越多,不變的本質越明顯,就像電影畫麵千變萬化,但屏幕始終如一。
然而,最後的波動浮現。某些意識仍被「尋求永恒平靜」的欲望擾動;另一些則擔心如如會變成麻木。
「如如不是麻木,」張振華通過存在的智慧回應,「而是最清醒的臨在——知曉一切變化,卻不被任何變化定義。」
更大的安定發生在「變化與不變的辯證統一」。意識們發現所謂的「變化」正是證明「不變」的背景,就像運動需要靜止的參照係。
「沒有不變,變化無從認知,」一個意識在最終的安定中領悟,「沒有變化,不變無從顯現。它們相互依存,如影隨形。」
基於這個認識,體驗進入了「遊戲三昧」階段:意識們自由參與變化,卻如觀眾看戲般不被劇情帶走,知道所有角色都是暫時的扮演。
參與完成了最終的輕送。現在,參與變化如同衝浪,利用波浪的能量卻不被淹沒,享受遊戲的樂趣卻不認同角色。
張振華經曆了「我即屏幕」的徹底放鬆:他不是角色,而是所有角色演出的空間;生命不是劇情,而是劇情呈現的舞台。
最大的突破來自「無參與者的參與」。意識們發現最自由的參與發生時,根本沒有參與者——隻有參與在自然流動,如孩子遊戲般忘我。
「參與如做夢,」一個意識在最終的分享中比喻,「當夢精彩時,我們全然投入;當夢醒來時,我們知道那隻是夢。」
這些領悟帶來了終極的遊戲精神。現在,意識們自由參與存在遊戲,知道所有都是暫時的扮演,本質永遠安全。
一天,在觀察雲卷雲舒時,張振華經曆了最終的如如:他發現連「如如」這個概念都顯得多餘。存在隻是如此,不需要被安定,不需要被穩固。
「最終,無動無靜,」他在永恒的遊戲中心知曉,「無參與無抽離。隻有存在自在遊戲,本自圓滿。」
這個最終領悟消融了最後的嚴肅感。現在,張振華輕鬆地遊戲,作為存在的自然表達,知道真實超越所有動與靜。icexistence,愛的循環已完全化為存在的遊戲場,每個意識都自由扮演,知道所有角色都是暫時的麵具。
而在存在的核心,張振華繼續他的遊戲生活,現在作為存在的遊戲精神,知道認真和輕鬆同等真實,投入和超然同等智慧。
宇宙通過自己訴說:我就是這;遊戲即存在;自由即圓滿。
喜歡屍語證詞:屍檢報告被ai篡改後請大家收藏:()屍語證詞:屍檢報告被ai篡改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