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點半,城市還在沉睡,張振華卻被窗外隱約傳來的掃地聲喚醒。他走到窗前,看到那位熟悉的環衛工人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掃帚劃過地麵的聲音在黎明前的寂靜中顯得格外清晰。
黎明前的修行
「要下去看看嗎?」蘇芮不知何時也醒了。
他們悄悄下樓,街道上隻有環衛工人和他的掃帚相伴。老人看見他們,露出驚訝的表情:「這麼早?」
「我們來陪您掃地,」蘇芮微笑著說。
老人搖搖頭:「這活兒臟,你們城裡人做不來的。」
但在他耐心的指導下,他們還是嘗試著拿起了備用的掃帚。掃地看似簡單,實則需要巧勁和節奏。
「掃地如修心,」老人一邊示範一邊說,「要把垃圾掃淨,但不能揚起灰塵。要用力,但不能急躁。」
張振華在重複的掃地動作中,感受到一種奇特的寧靜。這確實是一種修行——專注於當下,與環境和諧共處。
早餐攤的傳承
天微亮時,早餐攤開始營業。今天他們注意到攤主的女兒在幫忙,一個約莫十七八歲的女孩,動作還略顯生疏。
「我在外地讀大學,放假回來幫忙,」女孩邊包包子邊說,「以前覺得這工作很辛苦,現在卻能體會其中的意義。」
她母親在一旁補充:「做早餐要用心,因為很多人一天的能量就從這裡開始。」
女孩包包子的動作漸漸熟練,母親眼中流露出欣慰。張振華看到了一種無形的傳遞——不僅是手藝,更是對工作的態度,對生活的理解。
「存在通過代際傳承延續自己,」蘇芮輕聲說,「每個家庭都是一個小型的文明。」
公交車上的人生
早高峰的公交車上擠滿了人。一位孕婦站著,立即有三個人同時起身讓座。
「您坐我這裡!」
「這邊更方便!」
「我馬上要下車了!」
最終一位年輕人讓出了座位,其他兩人報以讚賞的目光。這個簡單的場景讓張振華看到了人性中的光明。
在車廂後部,一個小孩在哭鬨。令人意外的是,周圍的乘客沒有表現出不耐煩,反而有人做鬼臉逗孩子笑,有人遞上小玩具。
「陌生人之間的善意,是最美的風景,」蘇芮感動地說。
下車時,張振華幫助一位拎著大包小包的老人。老人連聲道謝,臉上的皺紋都舒展開來。
市集的智慧
上午的市集比往常更加熱鬨。在一個賣傳統糕點的攤位前,老師傅正在手把手教徒弟。
「火候很重要,」老師傅說,「不夠則生,過則焦。就像做人,要懂得把握分寸。」
徒弟認真聽著,偶爾提出問題。這種師徒關係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少見,卻蘊含著深厚的智慧。
隔壁攤位賣的是手工編織品。編織的老奶奶說:「每根線都要到位,少一根整個圖案就不對。人生也是這樣,每個經曆都有它的位置。」
張振華在這些手藝人身上看到了對待工作的神聖態度。他們不隻是在謀生,更是在通過工作修行。
意外的導師
午後,他們在公園遇到了一位特彆的老人。老人坐在長椅上喂鴿子,鳥群在他身邊起落,形成和諧的畫麵。
「要試試嗎?」老人遞過一把玉米粒。
當張振華伸出手,鴿子們謹慎地靠近,最後終於有一隻大膽的在他手上啄食。那種輕微的觸感讓他心中一顫。
「信任需要時間,」老人微笑著說,「但不能永遠等待。有時候需要勇敢地邁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