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曦中,張振華在無夢的深眠中自然醒來。沒有醒來者,沒有醒來的動作,隻有覺醒自發地發生。這種狀態超越了平常心,進入了更深的之境——連的概念都消融了。
無心的晨間
街道上,環衛老人今天沒有出現。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年輕人自然地拿起掃帚,繼續著掃地的工作。沒有任命,沒有指令,隻是需要做的事情被完成了。
「老人去醫院照顧生病的老伴了,」年輕人平靜地說,「我看到掃帚在那裡,地需要掃,就這麼做了。」
早餐攤前,幾個熟客自己在準備早餐。老師傅坐在一旁喝茶,麵帶欣慰的笑容。
「當他們需要時,」老師說,「他們知道該怎麼做。我不需要總是‘在崗’。」
張振華接過一位陌生人遞來的豆漿,自然地喝著。沒有感謝的話語,因為施與受的界限已經模糊。
自動的地鐵
地鐵站裡,張振華發現自己不需要思考路線,身體自動走向正確的站台,在正確的車廂門前等待。列車到站,門開,他進入,一切流暢自然。
「當‘我’不介入時,」對麵的乘客突然開口,「生命會自動運作,而且運作得更好。」
張振華點頭,不需要言語回應。在這個無心的狀態中,理解直接發生,不需要通過思維的中轉。
一個盲人自然地走到優先座位,立即有人起身讓座。整個過程沒有語言交流,如同精心編排的舞蹈。
自發的建造
建築工地上,工人們今天在進行無指令施工。沒有人發號施令,但各項工作協調有序地進行著。
「太神奇了,」項目經理站在一旁觀察,「當我停止指揮時,他們自發地組成了最高效的工作流程。」
材料自動運送到需要的位置,工具在需要時恰好可用,難題在出現時立即有擅長的人來處理。
設計事務所裡,設計師們在進行無主題創作。沒有客戶要求,沒有設計目標,隻是讓設計自然呈現。
「這些設計,」助理驚訝地發現,「恰好符合幾個潛在客戶還沒說出口的需求。」
無為的教育
學校裡,今天實行無課程日。沒有課表,沒有教師安排,但學習在各個角落自然發生。
一群學生在操場上自發組織物理實驗,另一群在圖書館合作研究曆史課題,還有一些在音樂室即興演奏。
「當我們信任他們時,」校長站在走廊上觀察,「他們展現出與生俱來的學習能力和求知欲。」
一個平時沉默的學生主動向同學講解複雜的數學問題,講解方式比老師更加生動易懂。
自然的藝術
藝術展今天對外開放創作過程。參觀者可以看到藝術作品如何從無到有地自然呈現。
「創作不是‘我’在創作,」藝術家在畫布前工作,「而是創作通過‘我’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