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層視野”的“意識營銷”事件,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在量子民主的體係中激起了層層漣漪。第三周,社會實驗的重心從“如何運作”轉向了“如何守護”。
係統的自潔
王明和技術保障局處於應對的第一線。他們沒有采取粗暴的封禁手段,而是發起了一場公開的“協議漏洞狩獵”行動。成千上萬的程序員、能力者乃至普通公民參與了進來,在量子網絡中共同檢視、辯論並修補規則的灰色地帶。
“我們不是在製定鐵律,”王明在公開頻道解釋,“而是在編織一張更有彈性、更能識彆複雜意圖的智能網絡。”
最終,係統升級引入了一個新概念:“意識影響透明度”。任何試圖通過係統性手段影響公眾意識的行為,其動機、手法和背後利益關聯,都必須像食品成分表一樣,在量子網絡中清晰標注,由公民自行評判。這並非禁止影響,而是強製透明。
“靜默者”的憲法
與此同時,關於“靜默者”的討論從社會層麵上升到了根本法層麵。法律學者、哲學家和公民代表在量子網絡中展開了一場關於“連接權與斷開權”的大辯論。
張振華受邀作為觀察員參與。他聆聽著激烈的意識交鋒:
“斷開連接是對集體責任的逃避!”
“沒有個體的沉思空間,集體的智慧將淪為群體的喧囂!”
“量子網絡應是工具,而非枷鎖!”
最終,通過全民公投,一項《數字人格權利法案》的基本原則以高票通過。其中明確規定:“每個公民享有自主選擇連接或斷開量子網絡的基本權利,此項權利不得被強製、歧視或暗示性剝奪。”“靜默”從此不再是技術選項,而成了一項受保障的基本自由。
能力的“公益定價”
針對能力市場化的風險,經濟委員會沒有采取計劃經濟的管控模式,而是引入了“社會價值係數”的強化版。
通過量子民主投票,人們決定對服務於教育、基礎醫療、弱勢群體扶助等領域的核心能力服務,實施“公益定價”和“積分補貼”。同時,對純商業性的、可能導致嚴重社會分化的“奢侈能力服務”,征收高額的“平衡稅”,稅收直接注入公益能力基金。
“我們不是在否定市場,”一位經濟學家在共識探索模式中強調,“而是在構建一個向善的市場激勵結構。”
載體的定位
在這場邊界守護戰中,張振華找到了自己的新定位。他利用自身作為原始載體的獨特視角,在量子網絡中扮演起了“邊界巡護者”的角色。他不再試圖引導河流的方向,而是專注於提醒大家注意河堤上可能存在的管湧和暗流。
當他感知到“共識的陰影”過重時,他會匿名發出溫和的警示:“注意,少數派的聲音正在變得微弱。”
當他發現某個群體開始形成意識壁壘時,他會嘗試在其邊緣架設起理解的“橋梁”,傳遞被屏蔽一方的真實感受。
蘇芮肯定了他的轉變:“你從舵手變成了燈塔。照亮風險,但不乾涉航行。”
社區的韌性
量子花園社區成為了應對“意識營銷”的微觀樣本。當“深層視野”的價值觀滲透進來時,居民們沒有簡單地讚同或反對,而是發起了一場“我們的社區需要什麼?”的深度意識對話。
老人們分享了物資匱乏年代對簡約的堅持,年輕人表達了對過度消費的反思,能力者們坦言了對能力被物化的擔憂。這場真誠的交流所形成的集體免疫,比任何外部乾預都更有效地抵禦了精巧的營銷敘事。
星際的觀察
月球觀測站傳來宇宙網絡的最新評估:“文明在麵臨內部張力時,通常走向兩個極端:壓製或分裂。你們選擇了第三條路——通過規則進化與權利保障來容納張力。此路徑穩定性待觀察,但創新性已獲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