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是小言哦送的大神認證)
而在觀影的人群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顯得格外專注,甚至有些“忙碌”。
他們就是受邀或在第一時間自費前來觀影的影評界人士、各大社交平台的知名影視博主和自媒體大v。
他們或拿著小巧的筆記本,借著銀幕微弱的光快速記錄著關鍵詞;或直接在膝蓋上的筆記本電腦上,劈裡啪啦地敲打著初步的觀感和亮點分析。
他們的心理活動異常活躍:
“這開場絕了!《精忠報國》配得太到位了!必須作為重點分析!”
“畫麵質感一流,陳遠舟導演的功力不減當年!”
“嬴戰這個角色立得住,演員選得好,有那股子勁兒!”
“這段朝堂戲的張力十足,台詞寫得漂亮!”
“快,記下這個鏡頭語言,很有隱喻意味!”
“戰爭場麵拍得真實殘酷,沒有刻意美化,好評!”
“這段情感戲處理得怎麼樣?會不會拖節奏?得仔細看看……”
影廳內,巨大的聲浪和震撼的畫麵衝擊著每一位觀眾的感官。
當《精忠報國》那熟悉的副歌部分“何惜百死報家國!忍歎惜,更無語,血淚滿眶!”在最為慘烈的守城戰役場景中轟然響起時。
那種視聽與情感的極致共鳴,讓不少觀眾激動得渾身顫抖,甚至有人悄悄抹去了眼角的濕潤。
然而,在那些影評人和博主的心中,除了被電影本身感染之外,一種職業性的審慎甚至是一絲“惡意”的期待,也開始悄然滋生。
一個戴著黑框眼鏡、網名為“電影解毒室”的年輕影評人,趁著銀幕光線稍亮的間隙,飛快地在膝蓋的筆記本電腦上敲下了一行標題:
《精忠報國》封神,但《烽火北疆》能否逃過“爛片出神曲”魔咒?
他繼續在黑暗中奮筆疾書,已經寫下了小半段稿子:
“毋庸置疑,問徵與林海合作的《精忠報國》已然封神,其與電影預告及開場的契合度堪稱完美,甚至單憑此曲就已值回票價。
然而,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影史上有太多‘主題曲比電影出名’、‘爛片出神曲’的先例。
旋律的激昂能否掩蓋敘事的蒼白?歌詞的悲壯能否彌補角色的單薄?
陳遠舟導演曾帶來《山河歲月》這樣的經典,但也曾失手於《刺王》。
此刻,在《精忠報國》帶來的顱內高潮過後,我不禁要問:
這部電影的成色,究竟能否配得上這首注定流傳的‘神曲’?
是相輔相成,共創經典?還是曲高和寡,淪為襯托?
讓我們剝開音樂的華麗外衣,審視影片的內核……”
另一邊,一位以犀利吐槽著稱的影視博主“槽點集中營”,則已經在手機備忘錄裡打下了更為尖銳的開頭:
“聽完《精忠報國》,熱血沸騰!看完前半小時《烽火北疆》,心涼半截!
陳導,求求你了,彆再讓問徵老師的心血成為你電影唯一的遮羞布了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