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意識到,這位年輕的作曲家,不僅寫出了如此傑出的作品,對其內在的神韻和細節,也有著超乎尋常的、近乎苛刻的精準把握。
接下來的排練,變成了斯語與樂團不斷磨合、精細打磨的過程。
他就像一個最嚴苛的工匠,仔細地雕琢著每一個音符,調整著每一處平衡。
他時而側耳傾聽,時而快速在稿子上做著標記,補充和完善那些僅靠想象無法完全確定的細節。
樂手們也從最初的驚訝、適應,到後來完全被這部作品本身和斯語的精準要求所折服,投入了全部的熱情和精力。
經過數小時高強度的排練和反複調整,當夕陽的餘暉透過音樂廳高處的窗戶灑下時,指揮環視全場,深吸一口氣,再次舉起了指揮棒。
這一次,他要帶領樂團,演奏經過完善後的、完整的《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
音樂響起。
開篇那略帶緊迫感和哀傷意味的主題,瞬間抓住了所有人的心。
弦樂群奏出的旋律,優美而充滿不安的悸動,仿佛在訴說著某種難以言明的憂鬱與渴望。
木管樂器穿插其間,時而帶來一絲慰藉,時而增添幾分焦慮。
整個第一樂章,充滿了戲劇性的張力和動力,在那嚴謹的古典形式下,是洶湧澎湃的情感暗流。
它不像後來浪漫派音樂那樣直白地宣泄,而是在克製與平衡中,蘊含著更深刻、更耐人尋味的激情。
第二樂章,速度放緩,是一首寧靜而略帶沉思的行板。
旋律溫柔而富有歌唱性,如同在經曆了第一樂章的動蕩後,找到了一片可以暫時棲息的寧靜港灣。
但在這寧靜之下,依然能感受到一絲不易察覺的哀愁和複雜的心緒,仿佛暴風雨來臨前的短暫平靜。
第三樂章,小步舞曲,但這裡的小步舞曲並非宮廷式的優雅輕快,而是帶著g小調特有的嚴肅和內斂的力量。
中段trio)轉入明亮的g大調,帶來片刻的明朗與放鬆,但很快又回歸到小調的陰鬱與堅定之中。
第四樂章,極快板,是整部交響曲動力性最強的部分。
如同旋風般疾馳的旋律,充滿了不屈不撓的活力與鬥爭精神。
音樂在g小調的調性中奔騰、衝突、掙紮,最終在一個強有力的、帶著某種悲壯意味的尾聲中結束,留給聽眾無儘的回味與震撼。
當最後一個音符在音樂廳中沉寂下來,空氣中仿佛還殘留著音樂的餘韻。
整個樂團,包括指揮在內,都還沉浸在剛才的演奏中,久久沒有動作。
他們作為音樂的演繹者,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感受到了這部作品的偉大。
那精妙絕倫的結構,那源源不斷的樂思,那在古典框架下迸發出的、直指人心的情感力量,都讓他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藝術享受和心靈衝擊。
顧磊坐在斯語身邊,儘管他對交響樂的理解不如專業人士深刻,但那音樂中傳遞出的強烈情感和無可辯駁的美,也深深打動了他。
他看向斯語,眼神複雜,充滿了驚歎與自豪。
而那些原本或許隻是將這次排練視為一次報酬豐厚的普通工作的樂手們,此刻看向斯語的目光,已經完全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