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再是看待一個“有錢的跨界者”或“幸運的作家”的目光,而是看待一位真正的、值得他們全心尊敬的作曲大師的目光。
他們終於明白,之前排練時覺得已經“不錯”的版本,原來距離這部作品真正的精髓還差得遠。
是他們低估了這部作品,更是低估了斯語。
這個年輕人,不僅懂交響樂,而且其造詣,恐怕遠超他們許多人的想象。
斯語靜靜地坐在座位上,感受著周圍投來的、混雜著震驚、敬佩、以及一絲不可思議的複雜目光。
他臉上並無太多得意之色,隻有一種如釋重負的平靜,以及……一絲不易察覺的、屬於另一個世界的懷念。
他知道,《第四十號交響曲》在這個世界的首次奏響,成功了。
這聲來自異世界的龍吟,已然準備好,要去滌蕩那彌漫在文化領域的傲慢與偏見。
在斯語閉關創作、打磨《第四十號交響曲》的這段時間裡,外界的輿論戰場並未停歇。
大秦國內,確實有一些音樂家、作曲家被萊斯特的傲慢言論激怒,憤而提筆,試圖用作品來證明大秦的音樂實力。
幾首新創作的、旨在“回應”的交響樂作品,在相關協會或機構的支持下,陸續發布了出來。
平心而論,這些作品並非粗製濫造,其中不乏一些頗具巧思的樂段和民族元素的嘗試,展現了大秦音樂人的責任感與才華。
然而,交響樂創作是一門極其艱深的藝術,一部能夠經得起嚴格推敲、並在世界樂壇立得住腳的傑作,往往需要長時間的靈感醞釀、反複修改和精心打磨。
這些在短時間內“趕製”出來的作品,與萊斯特那種浸淫西方古典音樂數十年、背後有著深厚傳統支撐的成熟代表作相比。
在結構的嚴謹性、樂思發展的邏輯性、以及整體藝術成就的完成度上,確實顯得稚嫩了些,可謂高下立見。
這並非大秦無人,而是藝術規律使然。
真正的傑作,需要時間、天賦、積累以及一絲可遇不可求的運氣。
但網絡輿論場是殘酷而直接的。
當這些“回應之作”未能達到預期效果時,外網的嘲諷之聲更加甚囂塵上。
“看吧,果然如此!”
“這就是他們所謂的‘高級音樂’?聽起來像學生的習作。”
“萊斯特大師說得沒錯,他們缺乏這種音樂細胞的傳承和土壤。”
大秦的網友們依舊在奮力回擊,用語言的智慧和文化的底蘊與對方周旋。
但缺乏硬核作品的支撐,這些反駁總顯得有些底氣不足,仿佛隔靴搔癢。
許多人心中都憋著一股火,一股無處發泄的鬱氣。
他們隻能硬撐著,用梗圖、用段子、用各種方式維持著戰線,但內心深處,何嘗不渴望能有一部石破天驚的作品橫空出世,狠狠地打腫那些傲慢者的臉?
這種期待與現實的落差,讓網絡上的罵戰雖然依舊激烈,卻隱隱透著一股焦灼與無力感。
喜歡文豪:我什麼都略懂一二請大家收藏:()文豪:我什麼都略懂一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