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這是問徵寫的?!這他媽是交響樂?!”
“我的雞皮疙瘩起來了……從第一個音符開始!”
“等等,讓我緩緩,這旋律,這結構,這……這完全是大師級的手筆啊!”
“我剛才誇得太保守了!我以為隻是不錯,沒想到是牛逼到這種程度?!”
“原諒我詞窮,我隻能說,太好聽了!太牛逼了!”
短暫的震撼與回味之後,是更加洶湧澎湃的二次爆發!
無數聽完了全曲、激動得難以自抑的網友,如同潮水般湧向外網的社交平台、論壇、視頻評論區。
這一次,他們不再是僅僅依靠語言的藝術,而是有了最強大的武器——這首《第四十號交響曲》的鏈接!
“奧斯頓·萊斯特聽聽!這才叫音樂!你那個也好意思叫高級?”
“來來來,都來聽聽,什麼叫‘缺乏交響樂細胞’?臉疼嗎?”
“不是喜歡比嗎?來,專業樂評人呢?來分析分析這首《第四十號交響曲》什麼水平?”
“剛才誰嘲笑我們大秦沒有好交響樂的?出來走兩步?”
視頻和音頻的鏈接如同病毒般在外網擴散。
起初,許多外國網友和樂評人還帶著慣有的偏見點開,準備挑刺。
但隨著音樂的進行,他們的表情從輕蔑,到疑惑,到驚訝,再到最後的震驚和沉默。
專業的樂評人能夠聽出這部作品背後深厚的古典音樂根基、純熟的作曲技法以及那屬於莫紮特式的、獨一無二的靈感火花。
普通聽眾也能直觀地感受到那旋律的美妙、情感的衝擊和音樂本身的宏大與精致。
質疑的聲音迅速變小,驚歎和探討的聲音開始出現。
“這……這真的是那位作家寫的?難以置信!”
“我必須承認,這部作品是傑作,放在任何時代都是。”
“旋律太美了,結構無懈可擊……這是怎麼做到的?”
之前氣焰囂張的嘲諷言論,在這樣硬核的作品麵前,顯得如此蒼白可笑,迅速被淹沒。
幾乎在民間輿論開始逆轉的同時,官方的聲音也適時出現了。
然而,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大秦聯邦文化與旅遊部、以及國家電視台新聞頻道的官方圍博,發布的並非是什麼慷慨激昂的檄文,也沒有大肆炫耀。
隻是用極其平淡、甚至帶著點例行公事般的口吻,發布了一條簡訊:
“據悉,我國青年文化工作者斯語近日創作完成交響樂作品《g小調第四十號交響曲》。
該作品展現了其在音樂領域的探索與新嘗試。特此祝賀。”
沒有提及任何與萊斯特的爭議,沒有進行任何國際比較,語氣平淡得就像在報道一場普通的文藝活動。
這種舉重若輕、近乎“無視”的態度,反而形成了一種更高層麵的、強大的心理威懾。
喜歡文豪:我什麼都略懂一二請大家收藏:()文豪:我什麼都略懂一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