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我們的體係出了問題?太過強調技術而扼殺了真正的靈性?”
“那些一直鼓吹西方文化優越論的政客和媒體呢?現在怎麼不說話了?
事實證明,東方文明孕育出的智慧,同樣可以輕鬆駕馭並超越我們引以為傲的藝術形式!
我們需要的是交流與學習,而不是傲慢與隔絕!”
這部分評論,往往帶著一種“痛心疾首”的反思意味,試圖從這次事件中挖掘出更深層次的社會、教育乃至政治問題。
他們自以為站在了客觀和正義的製高點上,卻不知其言論中也隱含了另一種形式的思維定式。
當然,無論證據多麼確鑿,總有一部分人會選擇閉上眼睛,捂住耳朵,固執地堅守自己那可悲的偏見。
這部分外國網友,麵對《第四十號交響曲》的鐵證,依然能找到各種刁鑽的角度進行無理的抨擊:
“哼,誰知道這首曲子是不是他寫的?說不定是找了哪個落魄的西方作曲家當槍手呢!”
“就算是他寫的又怎麼樣?一首曲子能說明什麼?不過是偶然的靈光一現罷了。
大秦的整體音樂水平依然落後!”
“這音樂聽起來充滿了模仿的痕跡,缺乏真正的原創性!
不過是對我們西方交響樂的拙劣模仿者!”
“他們肯定用了什麼特殊的錄音技術或者後期處理,欺騙了大家的耳朵!
實際演奏效果肯定沒這麼好!”
這些言論毫無邏輯可言,充滿了“我不聽我不聽”的撒潑打滾意味,很快就被淹沒在更多理性的討論和嘲諷之中,但它們的頑固存在,也印證了改變根深蒂固的偏見是何等困難。
麵對外網這紛繁複雜的輿論景象,大秦網友們此刻卻顯得格外“氣定神閒”。
他們不再需要像之前那樣絞儘腦汁地去反駁、去對罵。
現在,他們掌握了絕對的主動權,開啟了看戲模式的“優雅”附和。
在那部分指責萊斯特的評論下,總能看見大秦網友“彬彬有禮”的身影:
“這位外國友人說得很有道理啊點頭)。”
“是是是,我們斯語也就是隨便寫寫,沒想到給貴方添了這麼多麻煩,真是不好意思狗頭)。”
“對對對,萊斯特大師確實應該謹言慎行,畢竟年紀大了,臉皮薄,經不起這麼打微笑)。”
在那部分反思批判的評論下,大秦網友更是化身“知心朋友”:
“哎呀,朋友你這話就說到點子上了!
文化交流多重要啊!”
“看來貴國還是有不少明白人的,為我們雙方的友誼乾杯碰杯)!”
“我們也覺得斯語也就一般般,還需要向貴國的音樂傳統多多學習呢謙虛臉)。”
喜歡文豪:我什麼都略懂一二請大家收藏:()文豪:我什麼都略懂一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