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胡和革胡則提供了低沉而穩固的低聲部支撐。
彈撥聲部更是熱鬨非凡。
琵琶輪指如珍珠落玉盤,顆粒清晰,力道十足;
古箏的刮奏如流水潺潺,按音則韻味悠長;
揚琴的音色清脆明亮,如大珠小珠落玉盤;
阮的聲音醇厚溫和,像一位沉穩的長者;
柳琴則高亢俏皮,如同活潑的少女。
吹管聲部,笛聲清越,簫聲幽咽,嗩呐高亢入雲此刻正在練習一首歡快的民間曲調,氣氛熱烈),笙的和聲豐滿而奇特。
打擊聲部更是五花八門,排鼓的節奏複雜多變,雲鑼的音色空靈縹緲,各種鐃、鈸、梆子、木魚敲擊出豐富的節奏色彩。
斯語飛快地在筆記本上記錄著:
“高胡,音色淒厲,極具戲劇張力,適合表現強烈情感或特定地域風格。”
“琵琶,‘武曲’爆發力強,‘文曲’細膩傳神,顆粒感是特色。”
“笙,和聲樂器,音色獨特,可營造空靈、神秘或諧謔效果。”
“嗩呐,音域高,音量宏大,極具穿透力,喜悲皆宜,需謹慎使用,控製音量平衡……”
他不僅記錄音色特點,還仔細觀察樂師們的演奏姿勢、指法、氣息運用,試圖理解聲音背後的技術支撐和文化邏輯。
起初,樂師們對這個安靜坐在角落、隻是聽和寫的年輕人感到有些好奇。
但見他神情專注,並無打擾之意,也就漸漸習慣了他的存在,繼續專注於自己的練習和對年輕後輩的調教。
排練廳裡,老樂師們一絲不苟,年輕學員刻苦認真,傳統曲目的韻味與新編配樂的嘗試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生動而富有傳承意味的畫麵。
幾天後,當斯語對大部分樂器的基本音色和常用技法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後,他開始不再滿足於僅僅旁觀。
他會在排練間隙,禮貌地走向某位樂師,提出自己思考已久的問題。
他找到一位正在休息的琵琶演奏家,客氣地問道:“老師您好,打擾一下。
我想請問,琵琶除了常見的輪指、掃弦,能否模擬出類似下雨時,雨滴打在瓦片上的那種,連續、細密而又清脆的顆粒聲?”
那位演奏家想了想,調整了一下指甲的角度和力度,用右手五指極快速而輕柔地交替彈撥同一根弦。
果然發出了一陣細碎而清越的聲響,與斯語描述的效果頗為神似。
斯語眼中一亮,連忙在本子上記下,“琵琶,特殊指法可模擬雨聲、馬蹄聲等特定音響。”
他又找到一位笛子演奏者,詢問:“老師,笛子在高音區快速演奏時,能否在保證音準的前提下,加入類似飛鳥啼鳴般的、短促而尖銳的裝飾音?”
笛子老師試了試,運用了花舌和厲音的技巧,吹出了一串靈動而嘹亮的音符,仿佛林間鳥雀爭鳴。
斯語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喜歡文豪:我什麼都略懂一二請大家收藏:()文豪:我什麼都略懂一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