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練開始。
起初,聲音顯得有些雜亂。
習慣了傳統合奏“跟著感覺走”的樂師們,一下子要同時關注複雜的譜麵、精確的節奏、以及與其他聲部的配合,難免手忙腳亂。
彈撥聲部的顆粒感與弦樂聲部的綿長線條需要找到平衡,吹管樂器進入的時機和音量需要嚴格控製以免破壞整體寧靜的基調。
斯語站在指揮的位置,不斷地停下來,細致地解釋他的意圖,調整各個聲部的平衡。
“弦樂組,這裡再輕柔一些,氣息拉長,想象月光如水銀瀉地。”
“彈撥組,輪指再稀疏一點,要的是點綴,不是搶戲。”
“笛子,這個樂句是遠景,音色要飄渺,弱起……”
一遍,兩遍,三遍……
排練廳裡回蕩著並不完美、卻不斷進步的樂音。
老樂師們皺著眉頭,努力適應著新的要求,年輕學員們則覺得新奇又充滿挑戰。
周老在一次休息時,抹了把額頭的細汗,對斯語苦笑道:“小友啊,你這‘新交響’,可真是把我們這些老骨頭折騰得不輕。
這比我們排十首傳統曲子還累人!”
然而,當磨合漸漸深入,當樂師們開始慢慢抓住斯語所要的那種“立體音響”的感覺時,奇妙的變化發生了。
不再是簡單的旋律線條,而是真正構築起了一個立體的、富有空間感的音響世界。
弦樂群如同鋪展開的浩瀚江麵,深沉而流動。
彈撥樂器如同江上泛起的粼粼波光,靈動而閃爍。
笛簫的聲音如同拂過江麵的清風,帶著月夜的涼意與花香。
笙與中低音弦樂、彈撥樂器共同構築了豐厚而穩定的和聲基底,讓音樂不再單薄。
儘管還遠未達到完美,但那初具雛形的、層次分明、色彩豐富而又不失傳統韻味的全新音響,已經讓所有參與其中的樂師們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他們第一次發現,原來自己手中這些熟悉的樂器,組合起來竟然能產生如此宏大、細膩而又充滿現代感的藝術表現力。
這不再是他們印象中那個略顯單薄、更適合小範圍雅集的傳統合奏,而是一種真正能夠登上世界舞台、與西方交響樂對話的、成熟而強大的音樂形式。
李老師放下二胡,長長舒了一口氣,眼神複雜地看著斯語,最終咧嘴一笑,“好小子!真有你的!
雖然折騰人,但這動靜……確實帶勁!我老李算是服了!”
陳老師更是激動地拍著斯語的肩膀,“斯語小友,不,斯語老師!這‘新交響’,有搞頭!絕對有搞頭!”
就連最初質疑最甚的周老,也撫摸著心愛的琵琶,眼中閃爍著難以掩飾的興奮光芒,喃喃道:
“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還能這樣弄……看來,是我們這些老家夥的眼界窄了啊……”
看著樂師們從質疑、適應到最終被音樂本身征服的轉變,斯語心中充滿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