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那位白發老者,已然老淚縱橫,他用力地、一下一下地鼓著掌,仿佛要將一生的激動都傾注在這掌聲裡。
那位時髦的年輕女孩,早已忘了形象,跳著腳用力揮手,眼眶通紅。
音樂專業的男生和他的外國友人緊緊擁抱在一起,語無倫次地表達著內心的激動。
中年女觀眾伏在丈夫肩頭,喜極而泣。
老樂迷們更是激動得滿臉通紅,用力跺著腳,掌聲如同雷鳴。
起立!
不知是誰先帶的頭,如同被風吹過的麥浪,觀眾席從第一排到最後一排,所有人都不約而同地、自發地站了起來!
沒有人指揮,沒有人要求,這是對台上藝術家的最高禮讚,是對這部劃時代作品最由衷的致敬!
掌聲持續了將近十分鐘,依舊沒有絲毫減弱的跡象。
指揮多次上台鞠躬致謝,樂手們眼中也閃爍著激動與自豪的淚光。
台下觀眾的狂熱,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這不僅僅是一次成功的演出,這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審美的顛覆,一次文化的共振!
他們親眼見證、親耳聆聽了一個傳奇的誕生,一種古老藝術煥發出的、足以征服任何挑剔耳朵的嶄新生命力!
這種轟動,不是流星般轉瞬即逝的閃光,而是如同投入平靜湖心的巨石。
激起的漣漪必將層層擴散,深遠而持久地回蕩在每一個親曆者的心中,也必將回蕩在大秦乃至世界音樂的史冊上。
首演的成功,僅僅是起點。
官方媒體以罕見的篇幅和力度報道了這次演出,盛讚其“為傳統音樂的現代化轉型提供了極具價值的成功範本”,“展現了文化自信與創新活力的完美結合”。
專業的樂評人在仔細聆聽了演出錄音後,撰寫了長篇分析文章。
從曲式結構、和聲運用、配器手法等多個角度,高度評價了這部作品的藝術成就。
認為其“成功地架起了傳統美學與現代聽覺體驗之間的橋梁”,“標誌著大秦民族管弦樂創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網絡上的反響更是空前熱烈。
演出現場的視頻片段被瘋狂轉發、點擊、評論。
“這是我聽過的《春江花月夜》?!跪了!”
“原來民樂可以這麼宏大,這麼細膩,這麼有電影畫麵感!”
“給斯語大神跪了!他是不是打通了任督二脈?怎麼什麼都會啊!”
“之前那些說民樂上不了台麵的外國佬呢?出來聽聽!”
“這才是我們該有的文化輸出啊!”
這股熱潮並未隨著時間流逝而消退,反而如同陳年佳釀,愈發醇厚。
《春江花月夜》的民族管弦樂版本,迅速被各大音樂院校列為研究和教學範例。
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的一些民族樂團,紛紛開始聯係帝都民族樂團,希望能夠獲得樂譜授權並進行排演。
這首曲子開始頻繁出現在各種重要的文化交流場合、音樂節的舞台上,甚至被一些影視作品選為配樂。
其影響力遠遠超出了音樂本身。
喜歡文豪:我什麼都略懂一二請大家收藏:()文豪:我什麼都略懂一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