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開始悄悄增加對民族音樂學、非西方音樂體係的研究經費,鼓勵本國作曲家嘗試與東方元素進行更深度的融合。
甚至有些國家的文化參讚,已經開始通過各種渠道,試圖接觸帝都民族樂團或斯語本人,希望能夠更早、更深入地了解這股新動向。
與大洋彼岸的警惕相比,大秦聯邦內部,從文化部到教育部,乃至更高層,對《春江花月夜》及其代表的“新交響”方向,則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和戰略層麵的扶持決心。
一次高級彆的文化工作座談會上,主管文化的領導明確指出:
“《春江花月夜》的成功實踐,雄辯地證明了我們傳統音樂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上的巨大潛力與獨特價值。
這不僅僅是一兩個節目、一兩首曲子的問題,這是關乎我們文化主體性、關乎民族文化自信能否立得住、走得遠的大問題!”
文化部迅速牽頭,聯合教育部、財政部等多個部門,擬定了一係列扶持政策:
設立“民族音樂創新專項基金”,重點支持像《春江花月夜》這樣,能夠成功融合傳統精髓與現代審美的大型民族管弦樂作品創作與推廣。
推動“民族管弦樂標準化與科學化研究”:組織頂尖音樂理論家、樂器製作師和演奏家,係統梳理和規範民族樂團的聲部編製、樂器律製改良、演奏法統一等基礎性工作,為“新交響”的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學術和實踐基礎。
將其納入國家級藝術交流重點項目:在未來重要的外事活動、文化交流年中,將優秀的民族管弦樂作品作為文化名片,進行重點推介。
支持音樂院校課程改革:鼓勵在專業音樂院校中,加強民族管弦樂合奏課、相關作曲技法課程的建設,培養新一代既懂傳統、又具備現代音樂視野的創作和表演人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與外國重點關注其“威脅”不同,大秦官方內部的研究和分析報告,更多聚焦於其內在結構與成功要素:
“分析報告顯示,斯語的改編,成功關鍵在於以下幾點:
一是保留了傳統旋律的‘魂’與核心韻味。
二是大膽吸收了西方交響樂的宏觀結構思維,使音樂具備了承載更宏大敘事的能力。
三是運用現代和聲與複調技法,極大地豐富了音響的立體感和表現力。
四是高度重視配器,充分發揮了每一件民族樂器的獨特音色,並實現了科學的聲部平衡。
這套方法論,具有極強的可複製性和推廣價值。”
大秦的意圖非常明確:
不僅要讓《春江花月夜》一枝獨秀,更要借此東風,係統性地推動整個民族音樂體係的現代化升級,將其打造成為彰顯文化自信、參與國際文化對話的強有力工具。
這是一種基於自身文化根脈的、充滿戰略定力的長遠布局。
於是,一場圍繞“新交響”的、無聲的較量,已經在官方層麵悄然展開。
一方是擔憂霸權鬆動、急於應對的西方傳統音樂強國。
另一方是順勢而為、力圖借此構建文化新基石的大秦。
《春江花月夜》那悠揚的樂聲,仿佛成了一個無形的戰場,牽動著國際文化格局的微妙變化。
而這一切,都預示著民族管弦樂這條新生的藝術道路,必將迎來一個機遇與挑戰並存、關注與審視交織的未來。
喜歡文豪:我什麼都略懂一二請大家收藏:()文豪:我什麼都略懂一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