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音樂學院最大的音樂廳內,座無虛席。
不僅本校的師生幾乎全員到場,許多聞訊趕來的音樂界人士、媒體記者,甚至其他藝術院校的教授和學生也擠滿了過道。
斯語的名字,加上“新交響”這個熱門話題,讓這場講座備受矚目。
燈光聚焦在講台上。
斯語穿著一身簡約的深色西裝,身形挺拔,麵容平靜地站在話筒前。他沒有攜帶厚厚的講稿,隻有一杯清水和操控演示文稿的遙控器。
“各位老師,同學,下午好。”
他的開場白簡潔至極,沒有多餘的寒暄,直接切入正題。
“今天我想探討的,是民族音樂在當代的表達可能。我們常聽到‘新交響’、‘國樂創新’這樣的詞,但究竟何為‘新’?又如何‘創’?”
他操作遙控器,背後的大屏幕上顯示出講座的主題:
從“形”到“意”——民族音樂現代化表達的路徑探索。
“……簡單地給二胡加上電聲,或者在交響樂中加入幾件民族樂器,或許能帶來一時的新鮮感,但這並非創新的核心。”
他的聲音平穩,條理清晰,開始闡述他準備好的框架。
台下的聽眾,無論是德高望重的老教授,還是充滿求知欲的年輕學生,都凝神靜聽。
有人飛快記錄,有人若有所思。
當講到“深挖傳統的‘根’”時,他播放了《春江花月夜》民族管弦樂版的片段。
悠揚的旋律流淌而出,仿佛將人帶入那個靜謐而富有詩意的夜晚。
音樂停止,斯語環視台下,緩緩說道:
“我們追求的不是皮相,而是風骨。不是將古曲換個包裝,而是要理解其背後的意境與精神。就如同……”
他略微停頓,似乎在尋找合適的表達,幾句意境悠遠的詩句自然而然地流淌而出: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詩句一出,台下微微一靜。
許多文學修養深厚的教授和學生們眼睛瞬間亮起!
這兩句詩,畫麵感極強,意象空靈曼妙,將月光下江邊景色的朦朧、清冷、靜謐描繪得淋漓儘致,完美契合了剛才《春江花月夜》的音樂意境!
“這詩句……絕了!”一位中文係的老教授忍不住低聲驚歎,“言吾?不,不對,這風格……難道是斯語先生自己的?”
“他從哪裡引用的?我怎麼沒印象?”旁邊的同事也一臉困惑,隨即被詩句本身的美所吸引,“但這形容,太貼切了!”
斯語並未停頓,繼續他的論述。
隨著講座的深入,當他談到音樂中“留白”的重要性,談到東方美學中“虛實相生”的妙處時,他又仿佛信手拈來般吟道:
“此時無聲勝有聲。”
此言一出,更是引發了台下小聲的議論!
這句話,簡直是對音樂、乃至所有藝術中“留白”力量最精辟、最傳神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