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漸深,雲頂苑的書房卻依舊亮著燈。
斯語麵前同時開著兩個文檔窗口,如同駕馭著兩艘航向不同的船隻,在思維的海洋裡並行不悖。
左邊的窗口,是《神雕俠侶》。
劇情已然推進到那場驚心動魄的“十六年之約”之後。
楊過在絕情穀底未能尋得小龍女,萬念俱灰,縱身躍下寒潭……
斯語的筆觸冷靜而克製,將楊過那份深入骨髓的絕望與執著,以及其後帶著雕兄浪跡天涯、行俠仗義,於狂放不羈中深藏刻骨相思的狀態,描繪得淋漓儘致。
他知道,讀者們正屏息凝神,等待著那個最終的答案。
他並不急於揭開謎底,而是細細打磨著楊過這十六年間的成長與沉澱,讓那份曆經磨難而愈發醇厚的深情,如同陳年佳釀,慢慢發酵。
右邊的窗口,則是全新的《封神演義》開篇。
他並未拘泥於地球原著的商周背景,而是將其嫁接於藍星大秦上古傳說中一個名為“玄商”的末代王朝。
君王“帝辛”被塑造為一位早期雄才大略、後期受蒙蔽而漸失民心的複雜君主,而非簡單的暴君。
對應的,“西周”也被一個名為“炎周”的部族聯盟所替代。
至於核心的闡教、截教之爭,他巧妙地將其轉化為“玉虛宮”與“碧遊宮”兩大超然勢力對於“天道運行”與“萬物截取一線生機”的理念之爭。
核心人物如薑子牙、申公豹、哪吒、楊戩等保留其核心人設與經典故事,但具體的神通法寶名稱、部分情節發生地,則進行了貼合藍星語境的微調。
例如,“哪吒鬨海”變成了“哪吒鬨玄冥真水”,“風火輪”或許源自“畢方神鳥”的遺蛻。
這些改動既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又賦予了作品一絲新鮮的異界色彩,更容易被藍星讀者接受。
同時創作兩部風格迥異、體量龐大的作品,對精力的消耗是巨大的。
即便是斯語,也感到了些許精神上的疲憊。
這並非靈感枯竭,而是同時維係兩個完整世界觀和複雜人物關係網帶來的天然負荷。
但他並未放緩節奏。
他的解決方法簡單而高效:極致的專注與嚴格的時間劃分。
上午,他屬於《神雕俠侶》,心隨楊過的黯然銷魂掌一起,在江湖的恩怨情仇中沉浮。
下午,他則沉浸於《封神演義》的玄奇世界,構思著玉虛宮門人下山輔佐炎周,與碧遊宮群仙各顯神通的宏大場麵。
夜晚,則留給音樂。
有時是繼續完善《臥虎藏龍》組曲的細節,有時是思考《洪荒》的音樂母題。
偶爾也會拿起二胡,拉上一曲《賽馬》片段活動手指,或是用古箏撥弄幾下《漁舟唱晚》的旋律放鬆心神。
這種高強度、多線程的創作狀態,在外人看來近乎瘋狂,但斯語卻樂在其中。
他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對不同藝術形式的掌控力,在這種交叉錘煉下,正變得愈發純熟和深入。
《神雕俠侶》的連載,在經曆了“龍女失貞”的暴風驟雨後,隨著楊過十六年的等待與成長,讀者們的心態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最初的憤怒與不解,逐漸被一種更深沉的期待與心疼所取代。
他們不再僅僅渴望一個完美的童話,而是開始品味這份殘缺與等待中所蘊含的、超越世俗的愛情力量。
評論區裡,雖然依舊有為小龍女鳴不平的聲音,但更多是討論楊過性格的轉變,以及猜測小龍女最終下落的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