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深夜的宿舍裡哭到不能自已,不敢出聲。】
【感覺心臟被一隻冰冷的手攥住了,喘不過氣。】
【‘有沒有人愛你’……這句話像一根針,紮進了我心裡最柔軟的地方。】
【問徵,不,斯語!你出來!你到底經曆過什麼才能寫出這樣的歌?!】
【致鬱之路?這他媽是直接把人往海底拽啊!但我……忍不住單曲循環。】
《海底》如同一顆深水炸彈,在無數孤獨、敏感、或正處於低穀的靈魂深處引爆。
它沒有給出答案,沒有提供救贖,隻是將那深不見底的悲傷與孤獨,赤裸裸地呈現在你麵前。
然而,奇怪的是,正是這種極致的“致鬱”,反而形成了一種奇特的情感宣泄和共鳴。
許多人聽著《海底》,流著淚,卻在評論區和社交平台上,與陌生的同好們相互取暖,分享著彼此的故事。
“致鬱之王”斯語,用一首《海底》,再次證明了他那無可匹敵的、直擊人類共同情感軟肋的創作能力。
而人們也意識到,他的“致鬱”,並非為了虐而虐,那背後,是對人性深處最細微、最複雜情感的深刻洞察與悲憫。
隻是,這種悲憫的方式,太過殘酷,也太過真實。
《海底》上線後引發的情緒海嘯,遠遠超出了普通的“熱門歌曲”範疇。
它沒有《青花瓷》的典雅詩意,沒有《好運來》的喜慶歡騰,更沒有《鐵血丹心》的家國豪情。
它隻有一片望不到儘頭的、冰冷的、令人窒息的海水。
然而,正是這種極致的情感體驗,催生了一種奇特的網絡現象。
起初,是一些被《海底》深深觸動、哭得不能自己的聽眾,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感受。
但很快,畫風開始跑偏。
一位id叫“快樂小餅乾”的博主,發布了一條看似歡快的推文:
“姐妹們!發現一首超治愈的神曲!問徵新作《海底》,秦雪演唱,旋律超級溫柔,歌詞特彆暖心!
聽完感覺靈魂都被洗滌了,整個人都平靜了呢![愛心][愛心]鏈接在此,快去聽!”
這條推文下麵,很快出現了第一批“上當受騙”的網友:
【我信了你的邪!哭得我妝都花了!這叫治愈?!這叫致鬱!】
【‘海底看不見四季’叫暖心??博主你的心是冰做的嗎?!】
【謝謝,已經致鬱了,現在躺在床上思考人生意義。】
【‘快樂小餅乾’?我記住你了!你這個騙子!】
“快樂小餅乾”的回複卻帶著一絲“得逞”的狡黠:
“哎呀,哭出來不就是一種情緒的釋放和治愈嘛?[狗頭]獨苦苦不如眾苦苦,好東西要分享呀!”
這條推文仿佛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
一時間,各種“花式騙聽”《海底》的段子層出不窮。
【“分享一首適合睡前聽的安眠曲,《海底》,保證讓你擁有嬰兒般的睡眠!”
評論:謝邀,聽完失眠到天亮,眼淚流成了海。)】
【“推薦給備考壓力大的同學,聽《海底》放鬆一下,瞬間感覺考試都不是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