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是的,聽完覺得人生都沒意義了,還考什麼試?)】
【“情侶必聽!超級浪漫的《海底》,讓你和ta的感情更加深刻!”
評論:和男朋友一起聽的,現在抱頭痛哭,互相問‘你會離開我嗎?’,這算加深感情了嗎?)】
【“失戀的朋友看過來!《海底》陪你度過最難熬的時光!”
這條倒是沒騙人,下麵清一色的“謝謝,已經哭暈在廁所”、“比我還懂我的悲傷”)】
這種“騙進來殺”的行為,形成了一種詭異的狂歡。
許多人明知是“陷阱”,卻依然懷著“我倒要看看有多致鬱”的好奇心,或者“讓我也體驗一下那種極致悲傷”的自虐心態,點開了《海底》的鏈接。
結果便是,《海底》的播放量、分享量以驚人的速度暴漲。
評論區成了大型“哭墳”現場和“被騙”打卡地。
【第1038個被騙進來的,報告組織,已陣亡。】
【本來今天心情挺好的,手賤點開了……現在急需一本《笑話大全》救命。】
【我媽問我為什麼哭著玩手機,我給她放了《海底》,現在我們一起哭。】
【問徵斯語)!你是個狠人!我服了!】
【雖然被騙了,但……這首歌真的唱到心裡去了,謝謝。】
甚至連一些知名的樂評人和心理學家也加入了討論。
他們一方麵提醒大眾,這首歌情緒濃度極高,心理承受能力較弱或正處於抑鬱狀態的人需謹慎聆聽。
另一方麵,他們也指出,這種集體性的“受騙”和情感宣泄,某種程度上形成了一種另類的“情感療愈”。
在安全的網絡環境中,通過共同體驗一種極致的悲傷,反而能夠釋放日常積累的負麵情緒,產生奇妙的共鳴與連接。
“《海底》現象”再次證明了斯語問徵)那可怕的、操控聽眾情緒的能力。
他仿佛一個冷靜的解剖師,用旋律和歌詞,精準地剖開現代人內心深處共有的孤獨與脆弱,然後將其赤裸地展現在所有人麵前。
雲頂苑內。
顧磊看著《海底》各項破紀錄的數據,以及網絡上那“哭訴”與“騙聽”齊飛的盛況,表情複雜。
“老板,《海底》的反饋……非常強烈。隻是方向有點……出乎意料。”
斯語正在瀏覽一份關於古代建築榫卯結構的資料,聞言頭也沒抬。
“意料之中。”
他早就知道,《海底》這樣的作品,一旦出現,必然會引發兩極分化的反應和這種另類的傳播方式。
人類的的情感,本就是複雜而矛盾的。有時,直麵最深沉的悲傷,反而是一種另類的勇敢和宣泄。
他放下資料,目光投向窗外。
《海底》的餘波尚未平息,而他,已經在構思下一個作品了。
或許,在讓眾人沉入“海底”之後,是時候,該給他們一縷能穿透水麵的“光”了?
他的指尖,無意識地在桌麵上敲擊出一段輕快而充滿希望的節奏雛形。
喜歡文豪:我什麼都略懂一二請大家收藏:()文豪:我什麼都略懂一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