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風似乎捕捉到了一絲靈感,他想到嶺南竹海中竹筍破土而出的生命力,以及竹節中空卻能淩雲的特點,提筆寫下《詠新竹》。
其中“未出土時先有節,及淩雲處尚虛心”一聯,既扣竹之形,又寓人之品,構思巧妙,寓意深刻。
寫成後他仔細端詳,自覺比前兩輪進步良多,臉上終於恢複了幾分神采。
周文淵老先生也緩緩動筆,他的詩題為《墨竹吟》,以竹喻人,強調“外直中通堪作範,心虛節勁可為師”。
將竹的物理特性與儒家提倡的道德修養緊密結合,詩風沉穩厚重,道理分明,幾位老派文人看了紛紛點頭稱善。
蘇芷柔也完成了她的《庭竹》,以女性細膩筆觸描繪竹之風姿,“風來清影自生韻,月過虛懷不染塵”。
意境空靈淡雅,將竹的清高與脫俗表現得淋漓儘致,與她本人的氣質相得益彰。
趙擎嶽苦思良久,最終放棄了對柔韌的糾結,回歸本心,寫出了《勁竹讚》。
“立根原在破岩中,任爾東西南北風”,雖化用之意明顯,但氣勢雄渾,倒也寫出了竹的另一麵剛強,他自己頗為滿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慕白則另辟蹊徑,他的《問竹》帶著酒後的狂放與天真,“我醉君複樂,陶然共忘機。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雖未直接描寫竹之外形,卻借竹表達了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誌趣,也算切題,且個性鮮明。
香即將燃儘。
又到了斯語壓軸的時刻。
這一次,沒有人再懷疑他會才思枯竭,隻有滿滿的、幾乎要溢出胸膛的期待。
他會寫出怎樣的詠竹詩?能否再次超越眾人的想象?
斯語在眾人的注視下,再次從容走到書案前。
他提筆,蘸墨,落筆。
依舊沒有吟誦,隻有沉穩的書寫。
宣紙上,新的詩篇誕生:
《詠竹示友》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詩成,眾人凝神看去。
初看前兩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不少人微微一怔,這開頭……未免太直白了些吧?
如同口語,毫無辭藻修飾。
甚至有人心中暗哂:“這斯語,莫非江郎才儘,開始打油了?”
但緊接著看下去——“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這一聯,如同平地驚雷!
將“無竹”與“令人俗”直接掛鉤,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斬釘截鐵的態度,點出了竹對於文人精神世界的極端重要性!
這種重要性,甚至超過了維持肉體生存的“肉”!
這是一種何等的精神潔癖與價值宣言!
然而,真正的點睛之筆,在最後一句——“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
如同醍醐灌頂,又似驚雷炸響在每個人的識海!
喜歡文豪:我什麼都略懂一二請大家收藏:()文豪:我什麼都略懂一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