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昨夜“翰墨軒”內相對集中的書案布局不同,今日的“荷風四麵亭”及相連的回廊中,書案的設置更為分散和隨意。
有的置於亭心,有的擺在廊下陰涼處,更有甚者,在回廊拐角臨水的位置,設了小巧的幾案,可供人憑欄遠眺,即興揮毫。
參與的人數似乎比昨夜更多了些,除了昨日見過的麵孔,還多了許多聽聞斯語之名,特意從臨安城乃至周邊城市趕來的詩詞愛好者、本地文化名流,以及一些協會的普通成員。
他們雖未必有昨日那些核心才子般的頂尖詩才,但大多浸淫此道多年,有著不俗的鑒賞力和創作熱情。
整個水閣內外,人影綽綽,怕是不下百餘人,交談聲、笑鬨聲、以及偶爾響起的吟誦聲,交織成一幅生動而閒適的文苑雅集圖。
斯語在顧磊的陪同下信步而來,立刻感受到了與昨夜不同的氛圍。
昨夜更偏向於協會內部核心圈的交流,帶著些許正式與較量的意味。
而今日,則更像是一場開放性的、以興趣為導向的大型文人沙龍,氣氛更為輕鬆、多元,也更具生活氣息。
他注意到,今日的“創作”形式也更為豐富。
除了傳統的詩詞書寫,還有人帶來了精美的扇麵,在上麵題詩作畫;
有人則合作創作,一人繪畫,一人題詩;
更有甚者,三五好友圍坐,以眼前荷景為題,玩起了“聯句”的遊戲,你一句我一句,接龍成篇,歡聲笑語不斷。
斯語沒有急於動筆,而是饒有興致地沿著回廊漫步,欣賞著眾人的創作,也觀察著這形形色色的文人百態。
他看到一位白發老翁,獨自坐在廊角,對著滿池荷花,慢悠悠地在一把紫砂壺上刻著詩句,刀法沉穩,神情專注,仿佛外界喧囂與他無關。
他看到一群年輕人,正圍著一位中年畫家,看他如何在扇麵上寥寥數筆勾勒出風荷神韻,然後爭相為之題詞。
他還看到,昨日被他點撥過的韓立,正與柳青青等幾人聚在一處,似乎還在討論詩詞,但氣氛已然融洽了許多,韓立偶爾看向他的目光中,依舊帶著感激。
這種鮮活而充滿生機的場麵,讓斯語覺得比昨日更有意思。
這裡不僅有頂尖的較量,更有對文藝最純粹的熱愛與享受。
他走到一處臨水的書案前,這裡視野極佳,近處紅蕖照水,遠處青山如黛。
案上除了文房四寶,還多了一碟新鮮的蓮蓬和幾支含苞待放的荷花,顯然是主辦方精心布置,供人賞玩激發詩興的。
斯語拈起一支荷花,感受著花瓣的細膩與芬芳,正思索著今日寫點什麼,卻聽到旁邊傳來一陣略顯苦惱的歎息。
轉頭望去,隻見一位約莫三十歲左右、戴著黑框眼鏡、氣質有些書卷氣的男子,正對著鋪開的宣紙發愁。
他麵前已經寫了幾行字,似乎是一首描寫荷花的詩,但寫寫停停,墨團了好幾處,顯然不太滿意。
斯語認得此人,昨晚經人介紹,知道他是臨安本地一位小有名氣的中學語文老師,名叫孫銘。
也是詩詞協會的活躍分子,尤其擅長撰寫楹聯和評論,但自己創作詩詞時,常常陷入追求工巧反而失卻靈動的困境。
孫銘也注意到了斯語,有些不好意思地推了推眼鏡,苦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