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一些留意到這邊交談的人,也紛紛露出深思的神色。
斯語這種從創作理念層麵的啟發,比單純的修改字句,顯得更加高明和珍貴。
就在這時,回廊另一頭傳來一陣特彆的動靜。
隻見幾位老者擁簇著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耄耋老人緩緩行來。
老人雖年事已高,須發皆白,但精神矍鑠,眼神清澈,臉上帶著溫和的笑容。
“是梅若鴻梅老先生!”有人低聲驚呼,語氣中充滿敬意。
斯語也聽聞過這位老人,是江南文壇真正的泰山北鬥,也是沈鈞儒會長的師輩人物,年近百歲,早已不問世事,平日深居簡出,沒想到今日竟也蒞臨這文宴。
梅老先生的到來,讓現場氣氛為之一肅,眾人紛紛自發地讓開道路,躬身致意。
沈鈞儒會長連忙上前攙扶。
梅老先生擺擺手,示意大家不必拘禮,聲音雖蒼老卻清晰:
“老朽聽聞今日盛會,又有少年英才在此,心向往之,特來湊個熱鬨,諸位儘興,不必管我。”
他的目光在人群中掃過,最後落在了斯語身上,帶著幾分好奇與審視,隨即又溫和地笑了笑。
有侍者推著梅老的輪椅,來到水閣視野最佳處。
老人並未動筆,隻是靜靜地欣賞著滿池風荷,偶爾與身旁的沈老低語幾句。
然而,梅老的到來,無形中給這場文宴增添了更重的分量。
眾人的創作似乎也變得更加慎重和投入。
斯語見孫銘已沉浸在自己的創作中,便不再打擾。
他回到自己的書案前,看著眼前的荷花蓮蓬,心中微動。
他想起地球上一首並非直接詠荷,卻與眼前閒適情境頗為契合的小詩,其語言樸實,卻充滿生活情趣和哲理。
他提筆蘸墨,在宣紙上寫下:
《消暑》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麵深藏碧傘中。
這首詩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深刻的象征,隻是用擬人化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夏日傍晚微風乍起、荷花仿佛怕熱般躲到荷葉下的俏皮景象,充滿了盎然的生趣和一絲幽默感。
寫罷,斯語擱筆。
他這幅字,依舊算不上出色,但配合著這首清新活潑的小詩,倒也相得益彰。
很快,這幅作品也吸引了人觀看。當人們讀到“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麵深藏碧傘中”時,都不禁會心一笑,仿佛看到了那嬌羞躲藏的荷花,感受到了那片刻的清涼與愜意。
“妙!觀察入微,生動有趣!”
“此詩彆具一格,不尚雕琢,自有真味。”
“於無聲處聽驚雷,於平凡景中見詩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