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這天,老灶台的木門換了副新門環,是對紫銅打的饕餮紋,摸上去溫涼光滑。炎昭正踩著梯子往牆上掛木牌,紅漆寫的老灶銅鍋四個字還冒著熱氣,底下小字注著每日限開十爐。
這鍋比你倆歲數都大。王鐵柱蹲在地上,用軟布擦著口紫銅火鍋,鍋沿的包漿厚得像層琥珀。鍋身鏨著纏枝蓮紋,火苗一照,花瓣仿佛在水裡遊動——這是張大爺年輕時從舊貨市場淘來的,據說民國時曾擺在王府的宴席上。
炎耀抱著個藤筐進來,裡麵碼著切成薄片的鮮羊肉,肥瘦相間得像幅水墨畫。張爺爺的筆記裡寫,他指著鍋蓋上的小圓孔,氣眼,當年王府的廚子要算著時辰開蓋,氣眼冒三回白汽,肉才夠嫩。
頭天試鍋,店裡就來了位特彆的客人。這位老食客身著馬褂,手持拐杖,一進門便如被磁石吸引一般,緊緊地盯著那口銅鍋,嘴裡還不停地咂摸著,發出嘖嘖的讚歎聲:“好家夥,這可是‘同順和’的手藝啊!”
原來,這位趙老爺子年輕時曾在綢緞莊當學徒,而“同順和”則是當時一家頗有名氣的銅器店。他曾親眼見過掌櫃的使用同款銅鍋涮肉,那場景至今仍曆曆在目。
趙老爺子回憶道:“那時候涮肉可有講究啦,得遵循‘一涮就熟,三涮就老’的原則,而且肉片切得那叫一個薄,薄得都能透出字來呢!”
說話間,紫銅鍋已穩穩地架在了灶上,火苗歡快地舔著鍋底,發出“滋滋”的聲響。伴隨著這聲音,一股特殊的甜香漸漸飄散開來。
炎昭見狀,趕忙解釋道:“這是紫銅遇熱後析出的微量元素,與骨湯混合在一起,味道格外鮮美。”
然而,趙老爺子卻不以為然地搖了搖頭,然後不緊不慢地從口袋裡掏出一把乾海菜,輕輕地撒進了鍋裡。他解釋說:“這叫‘壓腥’,是當年王府裡的規矩。在涮肉之前,得先煮些海菜,把銅氣給去掉。”
網紅直播間裡,老灶台紫銅鍋的話題正熱。美食博主舉著手機拍鍋沿的花紋:家人們看這鏨子工!比現在的機器雕刻有魂!鏡頭掃到炎耀切肉時,彈幕突然刷屏:這刀工!肉片能立在盤子上!求問銅鍋鏈接,我也想在家複刻!
外地遊客最稀罕這口鍋。有對小夫妻從西安自駕來,圍著銅鍋轉了三圈:這鍋比我們那兒的鐵鍋沉多了!街坊李大媽湊過來,往他們碗裡舀了勺麻醬:紫銅導熱快,涮肉不柴,她指著牆上的老照片,瞧見沒?張大爺年輕時就用這鍋,給路過的八路軍戰士煮過肉湯。
最逗的是穿校服的小胖,非要給銅鍋測體溫。他把體溫計往鍋沿一貼,讀數剛到80c就跳起來:張爺爺的筆記說銅鍋見80c下肉,真準!炎昭笑著往他碗裡夾了片雪花肥牛:火候經,老祖宗傳下來的,比溫度計靠譜。
入夜後,十口銅鍋在店裡冒著熱氣,紫銅的光澤映得每個人臉上都紅撲撲的。趙老爺子喝到興頭,用筷子敲著鍋沿唱起來:銅鍋沸,羊肉肥,胡同深巷酒香飛......是他小時候聽來的調子,據說當年王府的宴會上,就有人這麼唱。
收攤時,炎昭炎耀用軟布把銅鍋擦亮,倒扣在灶台上。月光從氣眼鑽進去,在鍋底映出個小小的圓斑,像枚舊銅錢。張爺爺說,炎耀摸著鍋身的花紋,好銅鍋能養,用得越久,湯越鮮。炎昭點點頭,往灶裡添了把餘火:就像日子,熬得越久,越有滋味。
胡同裡的風帶著寒氣掠過門環,紫銅饕餮吞下最後一縷灶煙。老灶台的燈亮到很晚,仿佛在給那口曆經歲月的銅鍋,講著新的故事。
喜歡灶王爺的作業:雙寶尋味記請大家收藏:()灶王爺的作業:雙寶尋味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