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裡姆林宮外的警衛換崗,風從莫斯科河麵上吹來。
幾名路人駐足看著大屏幕上的國際新聞直播。
畫麵中出現的字幕寫著:“人類正式具備離開地球的能力。”
有人歎了口氣,小聲說:“我們本該是第一個,以前是我們把第一位宇航員送上太空。”
在莫斯科航天博物館,仍然陳列著“東方一號”的返回艙和老舊的飛行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館內的人比往常多。幾名學生拿著手機拍攝,討論著最新的試驗。
一位講解員對他們說:“那時候,我們掌握了全世界最先進的火箭技術。”
學生問:“那為什麼現在是他們先做出來?”
講解員沉默了一下,說:“因為我們走了一段彎路。”
電視新聞裡傳來主持人的總結。
“本次引力推進係統的主要技術突破來自東協的科研機構與南洋理工的聯合實驗室。蘇俄航天局目前未公布參與計劃。”
這句話在蘇俄內部引發了不小的反響。
不少評論員在電視上談論起過去的榮光——從加加林到和平號,從拜科努爾到火星探測——可他們也不得不承認,如今的蘇俄在太空競賽中已經退到第二線。
廣播裡響起熟悉的音樂,是當年“聯盟號”發射時的慶祝曲。
老工程師坐在窗前,手指輕敲桌麵。
他看著窗外灰蒙的天空,仿佛仍能看到當年火箭升空時的火焰。
但現在,夜空中唯一清晰可見的,是那道從東方升起的銀線——軌道電梯的反光。
莫斯科的街頭恢複了平靜。
雪花飄落在人行道上,電車的鐵軌反射著冷光。
一家咖啡館的電視機還在播放新聞,主持人用俄語重複那句話:“人類正式具備了走出搖籃的能力。”
“可我們已經不在搖籃裡了,我們隻是沒跟上。”
發言者身旁的朋友點了點頭,舉起杯子,望向窗外。
“但我們會跟上的——因為這個偉大的國家回來了。”
遠處的紅場上,列寧墓前的旗幟無聲飄動。
東協新聞頻道的畫麵再次切回演播室。
“……根據指揮中心的聲明,星船一號的試驗標誌著人類首次在引力場層麵實現可控推進。這一成果不僅將徹底改變航天技術,也將重塑地球與軌道的關係。”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能永遠呆在搖籃裡。”
主播頓了頓,接著念出最後一句——
“今天,我們可以宣布,人類正式具備了走出搖籃的能力。”
這句話被多家媒體引用。幾乎所有頻道都在滾動播放。
地鐵屏幕、機場候機廳、城市大廈外牆的巨幕都同步更新了同一條標題。
整個夜晚,全球的社交網絡都被這條消息占據。
人們上傳截圖、視頻、評論;新聞機構連夜采訪科學家;中學課堂上臨時更改了課程主題。
有的城市在街頭舉行了簡短的慶祝儀式,學生揮舞旗幟,音樂從廣播中傳來。
在舊金山重建區,一名修理工抬頭看著牆麵大屏幕,上麵那句話被反複播放。
與此同時,星環空間站依舊在軌運行。
它的燈光從地球夜空中可見,有人在城市的高樓頂層舉起望遠鏡,看那道微弱的亮線正從地平線升起。
新聞節目還在繼續更新細節,衛星數據、軌道軌跡、航天員名單都在屏幕上滾動。
在巍京的新聞編輯室,一名年輕記者抬頭看著牆上的世界地圖。
這裡是為數不多的還在製作紙質報紙的地方。
他輕聲對同事說:“也許這是我們真正進入太空時代的那一天。”
“曆史會記住這一天。”
“記住搖籃曲結束的這一天。”
打印機還在嗡嗡作響,新聞標題在白紙上逐行出現——
“告彆搖籃。”
喜歡異世界傳送門,但是烈焰升騰請大家收藏:()異世界傳送門,但是烈焰升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