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港預備區的燈光在軌道上穩定閃爍,新的工程項目已經開始。
那是名為“星船一號”的實驗性太空船,搭載了與地球上的兩艘空天母艦同類,但是尺寸更小的“聚變—引力複合動力係統”。
“星船一號”的主框架在外環的裝配平台上組裝。運輸軌道不斷輸送部件,幾台機械臂在固定軌跡上移動,將來自地麵的模塊逐一安裝到位。
船體的主梁由同位素合金製成,被加工成細長的中軸結構。機械臂將它緩緩吊起,定位係統發出低鳴聲,紅色指示燈在接口上閃爍。
控製台上傳來確認信號,四台機械臂同時啟動,將主梁穩穩固定。焊接裝置滑入軌道,電弧閃爍的光點在真空中形成整齊的接縫。焊接完成後,冷卻噴嘴立即啟動,噴出一層低溫氣霧。
組裝艙內的工作人員檢查各節點的應力值。屏幕上顯示出整艘飛船的骨架模型,隨著每一段安裝完成,新的區域被標上綠色。
接下來安裝的是反應堆和引力驅動模塊。兩台運輸機器人將一個橢圓形的艙體送入主梁中心。艙體表麵布滿接口與冷卻槽,裝配小組利用磁力工具逐個鎖定連接點。
“聚變模塊上線。”
艙內的控製係統開始供電,艙體外殼上亮起一圈藍光。
引力操控裝置還未正式激活,隻在測試模式下運行。儀器監測其θ場強度和能耗曲線,確保穩定後再進入正式裝配階段。
船體外殼的安裝在幾小時後展開。
大量的板件被機械臂一塊接一塊地拚裝外殼。每一次固定都伴隨著短促的機械聲。自動噴塗係統緊隨其後,為新安裝的部分噴上一層防輻射塗層。
科研區的監測小組通過遠程終端記錄數據,所有工序按分鐘計算。
在外層,另一組人員正在調試推進姿態裝置。
噴口組件安裝在船尾,四個可旋轉的噴口正在校準。檢測儀器測出偏差後,機械臂自動微調角度。推進器測試時短暫點火,來自聚變反應堆的藍色等離子體從噴口閃出,又迅速熄滅。
最後一項作業是安裝卡西米爾陣列組成的引力驅動環。那是一枚環形結構,直徑超過十米,它用於對引力操控模塊進行精確引導與補正。它被緩緩吊起,在多組定位信標的指引下嵌入船體尾部的接口。
固定完成後,電源重新接入。控製台上出現穩定的能量讀數,環體內的引力場開始微弱運轉,帶動整個船體產生輕微的震動。
作業艙內恢複平靜,屏幕上的“星船一號”外形已完整。反光的船體在舷窗外漂浮,連接纜索輕輕拉直。工程人員在控製台前記錄時間節點,傳回地麵指揮中心。
新的測試指令很快下達,下一步將是引力係統的全功率試驗。
————————————
“星船一號”被緩緩拖離星港預備區,牽引索在真空中放鬆。
控製艙內,燈光轉為低亮模式。主控台前的屏幕列出了完整的試車步驟,數百個傳感器的數據開始刷新。
“軌道姿態穩定,外部環境正常。”
控製人員的聲音通過內部頻道回蕩,船體微微轉向,尾部的噴口逐漸打開。
“聚變主反應堆預熱。”
“引力磁約束場穩定。”
“引力場耦合準備完畢。”
主控台上的綠燈一盞接一盞亮起,整個係統開始從待機轉入工作狀態。
在傳統的霍爾推進器中,電離氣體被磁場加速噴出,推力微弱而持續;化學火箭則以一次性的高溫燃燒釋放巨大動能。
而現在,“星船一號”采用的聚變引力複合動力係統,介於兩者之間。
聚變反應堆為引力操控模塊供能,以精確調控的方式改變局部時空曲率,讓船體在受控的引力梯度中“滑行”。
並且它的能量還會被直接引導進船體後方的噴口,為船體提供額外的推力。
“推進開始。”
艙內出現輕微的震動,冷卻液流動的聲音穿過艙壁傳來,主屏幕上的能量曲線平穩上升。
“耦合場強度百分之九十,引力操控模塊啟動。”
外部攝像機傳回的畫麵中,船尾的環形裝置表麵閃爍起淡藍色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