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輛裝載著設備的車輛緩緩駛向不遠處的山岩裂口,那是一處天然洞口,像黑暗的巨口,靜靜張開在沙丘與石壁之間。冷風從洞中吹出,夾帶著潮濕與硫磺般的氣息,仿佛地下深處有什麼東西正在呼吸。
科考小隊與護衛士兵在洞口前停下。便攜式探照燈被架起,光束照亮參差不齊的岩壁,也將影子拖得猙獰而詭異。
第一批蜘蛛型無人機首先被放置在洞口的石階上。通電後,八條柔性合金足依次展開,紅色指示燈一一亮起,像是一群悄無聲息的獵蛛。隨著操控員的指令,它們陸續攀爬入洞,攝像頭與震動探針同步啟動。
“‘掘地蛛’開始下潛,信號穩定。”耳機裡傳來技師的低聲彙報,屏幕上跳動的綠色曲線表示鏈路尚且清晰。
緊接著,監控屏幕上,畫麵逐漸切換為無人機的視角。黑暗的洞壁在紅外與低光成像下呈現出詭異的青灰色,滴落的水珠在鏡頭前閃爍,仿佛無數冷眼注視著外來者。
隨後,負責通訊的技師卸下微型中繼站,調整好電源與穩固支架,隨後讓它自行爬行至洞口,機械腿“哢嗒”作響,像一隻金屬小獸緩慢消失在黑暗中。
如果沒有它的支持,“掘地蛛”無人機的信號持續不了太遠。
“溫度下降,濕度上升……空氣成分檢測異常。”科研人員飛快記錄數據,眉頭微蹙。
另一塊屏幕上,中繼器信號短暫波動了一下,但很快恢複穩定。
洞口周圍的士兵們神情緊繃,步槍與外骨骼護具隨時待命。風聲在石縫間呼嘯,夾雜著若有若無的低頻共振,像是從更深處傳來的一種模糊鼓點。
“前方二十米,出現分岔。”無人機操控員的聲音透著緊張,“一條向下傾斜,另一條繼續向前。”
蜘蛛型無人機們分頭行動,沿著隧道繼續緩緩爬行,爪足在岩壁上敲擊出均勻的金屬聲。中繼站的信號依舊穩定,綠色曲線如心跳般在屏幕上律動。
隧道像一條蜿蜒的黑蛇,不斷分叉、盤繞。空氣漸漸沉悶,探照燈照出的石壁潮濕而粗糙,時不時溢出暗紅的礦脈反光。
無人機的震動探針輕輕觸碰地麵,傳回的數據在頻譜圖上畫出一條清晰的脈線,仿佛在地下標記出一條隱形的軌道。紅外鏡頭則捕捉到空氣裡逐漸聚攏的熱流,像是無形的火舌在指引方向。
在操作台上,屏幕分成多個窗口:熱量分布、震動頻譜、空氣成分曲線同時滾動。技師指尖飛快操作,將不同方向的數據重疊比對。
“東側支道溫度忽高忽低,可能是死路。”
“南側震動曲線雜亂,像是空洞回響。”
“北側則穩定上升,伴隨低頻脈衝……”
“鎖定北側通道。”科研組長低聲下令。
三台無人機立刻分隊行動,像黑色的獵蛛一般貼壁而行,避開塌陷的石堆和暗藏的深坑。
逐漸地,錯綜複雜的迷宮被剔除出一條主乾線。隨著前行,震動頻率愈發穩定,熱量也持續上升,空氣中甚至出現了輕微的粉塵與硫磺氣息。
“可以確認——這就是通向深處的主道。”
約三百米深處,洞壁的紋理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
最初是粗糙的天然岩石,漸漸出現了平直的切麵與重複的鑿痕。攝像頭掃過那些痕跡,清晰到連合金工具的刀口角度都能辨彆。
“這裡……不是自然形成的。”
一名地質學者低聲說道,手指輕點屏幕上的刻痕,“這是人工開鑿過的隧道。”
操控員調整鏡頭,無人機的光學探照在前方照亮了一段直直延伸下去的黑暗甬道,石壁上依稀刻有符號與幾何圖案,像是某種祭祀或工匠的印記。
“繼續前進。”
再深入數十米,紅外成像開始捕捉到細微的溫度異常。溫度曲線在屏幕上輕微波動,仿佛地下深處有什麼在燃燒。隨之而來的,是若有若無的低頻震動,透過岩層傳來,像是巨大的心臟在黑暗中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