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東岸,仰齊浜。
清晨的海霧尚未散儘,整個港灣依舊籠罩在淡白色的氤氳之中。
而工程實驗室的燈光穿透迷霧,照亮了中央那台剛剛完成組裝的納米織機。
這台織機,與其說是機器,不如說是一個由人類想象力與物理極限共同堆砌的奇跡。它的核心結構由高純度的同位素纖維構成,這種纖維在常溫常壓下便能展現超導特性,擁有零電阻的神奇屬性。
正是這種性質,使其能夠在極小的尺度上產生穩定而超高強度的電流,進而構築出精確可控的電磁場。
當織機的超導微線圈開始通電時,局部空間內將形成可控到納米級的磁場“陷阱”。
它好比原子級彆的“電磁鑷子”——任何粒子,無論是碳納米管的單一鏈節,還是金屬離子,都會被牢牢固定在指定坐標上。
傳統意義上不可控、不可捉摸的微觀粒子,此刻被束縛得像木工案上的木料,等待下一道工序的切割與雕琢。
“通電。”
隨著主電源接通,織機內部數千條微細的超導線圈同時亮起,磁場在空腔內逐層疊加,形成高低不一的梯度。
傳感器上的曲線迅速躍動,控製台上的數值顯示磁場梯度已超過傳統設備數百倍。
那意味著,以往狂暴無比的等離子體能夠被如絲般柔和、卻又堅不可摧的“磁手”牢牢操縱。
在織機的加工艙中,第一批試驗性操作開始。
超導線圈將一縷微等離子體捕獲並懸浮,宛如一條在虛空中閃爍的微光之蛇。
隨後,磁場迅速收縮,將它化作一柄鋒銳無比的“等離子體刀鋒”,切割著預先放置的基底材料。
切割線光滑到極限,精度達到原子層級,材料的晶格結構就像被雕刻過一樣規整。
與之並行的另一工序,是納米級的沉積與刻蝕。
電磁陷阱中,數以億計的分子被精準引導到特定區域,層層堆疊,像織布一般編織出納米薄膜。
工程師盯著屏幕,指尖因緊張而微微顫抖。
“它……它真美……”
那畫麵顯示,材料的厚度僅有十幾層原子,卻能均勻覆蓋在整個基底表麵,絲毫沒有斷裂與空隙。
這種前所未有的精度,宣告著人類第一次真正掌控了物質在納米層級的“織造”。
織機的另一大核心,是搭載的超導量子乾涉儀。它的靈敏度高到足以探測單個電子的磁場變化。
在生產過程中,它宛如一雙無所不見的眼睛,實時監測每一顆原子、每一條電子軌跡。
任何偏差,哪怕隻是百萬分之一毫米的錯位,都會在控製台上立刻報警。
正是這種“邊加工、邊檢測”的能力,讓織機不再是盲目的操作者,而是與材料實時對話的智能工匠。
“檢測通過,瑕疵率為……零。”
一名年輕研究員屏住呼吸,盯著儀器的回傳數據,聲音因為激動而發顫。屏幕上的波形曲線穩定而優美,仿佛一首精準的樂曲。
廠房內短暫的寂靜被一陣掌聲打破。
科研人員、技工和軍方觀察員紛紛鼓掌,這是人類技術史上一次真正的躍遷。
它將成為一切新材料的源泉——為太空電梯提供更堅韌的纜索,為軌道農業提供耐輻射的透明穹頂,為“星環實驗室”製造能耐受極端磁場的超導腔體,為“天港”組裝第一代深空引擎的核心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