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林星高軌道上,隨著各艙段逐步完成姿態調整,電力係統穩定供能,內部的燈光一盞盞點亮,猶如在虛空中燃起的火焰。
空間站的主控艙內,指示燈從紅轉綠,科研人員在無重力環境下熟練地操作著終端。
空氣循環係統啟動,內部的濕度和溫度逐漸穩定在接近地球的標準,清新的氧氣如流水般緩緩注入。
艙壁傳來輕微的振動,那是生命保障係統全功率運轉的回響。
幾名工程師隨即從氣閘艙內漂浮出來,他們的身影引起了地麵所有觀測人員的注目——因為他們身上穿著的,正是東協最新研發的動力太空服。
這種新型太空服內層編織了蜂窩狀碳納米管網絡,外殼則覆蓋著高反射率的複合材料。
它不再是笨重的氣囊,而是近似貼身的裝甲,帶有流線型的外觀。
服裝關節處鑲嵌著微型伺服馬達,可以根據動作自動調節輸出,讓宇航員在真空環境中依舊保持靈活。
背部則是緊湊的“同位素電池模組”,提供持久的電力。
更令人矚目的是,它內置了一套微型推進噴口,能讓宇航員在外太空進行短程機動,擺脫過去依賴安全纜繩的局限。
頭盔上的全息顯示屏實時投射環境數據,甚至可以與空間站的ai係統直接連接,完成路徑導航和任務輔助。
透過外部攝像機的畫麵,可以看到數名科研人員正在外部艙壁上固定太陽能帆板的末端鎖扣。
動力太空服的微型推進器噴出藍白色的氣霧,他們像在真空中遊弋的遊魚,動作乾淨利落。
地麵大廳裡,觀測畫麵傳來一陣掌聲。
————————————
曙光空間站進入穩定軌道後的第三個晝夜,航天員將核心能源調度完畢,空間站外部的巨型桁架隨即開始緩緩展開。
那是一列由數個艙段拚接而成的多光譜觀測係統,外形如同一隻展開羽翼的鋼鐵巨禽,白色的表麵鑲嵌著層層光學與傳感模組。
指揮艙內,科研總控台的屏幕亮起無數條綠色數據流,穩定的心跳般的跳動聲提示著各個子係統陸續上線。
隨著操作員下達指令,第一台紫外線望遠鏡的防護蓋緩緩開啟,鏡麵在冷白的燈光下閃爍出幽藍的光。
緊接著,紅外、可見光、甚高頻無線電陣列依次展開,最後是體積最大的高能粒子探測器,其延展的構架如同一條銀色的長鞭,指向彌林星的夜空深處。
“光譜係統校準完成。”通訊聲在艙內回蕩。
科研人員們迅速將目標區段鎖定在彌林星低軌與同步軌道之間的一片廣闊空域。
那是數月前,露絲契亞上,史蘭魔祭司馬茲達穆迪使用“諸神引擎”,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召喚的激光束所切開的天幕區域。
那一瞬間的光芒,仿佛將天空徹底劈開。
可在科學家的檔案中,那卻隻留下無數無法解釋的疑點:能量特征異乎尋常,不符合任何已知物理規律;源頭軌跡更是完全丟失,像是憑空從宇宙深處出現,隨即消散。
它如同一記冷漠的譏諷,將人類引以為傲的認知推入深淵。
如今,曙光空間站肩負著尋找答案的任務——去確認軌道上是否存在某種隱藏的古聖造物,某個沉睡於虛空的遺跡。
隨著指令下達,多光譜觀測設備全功率運轉。
紫外望遠鏡捕捉到軌道上微弱的高能散射痕跡,如同在黑色畫布上撒落的細沙。
紅外成像係統則展開熱量曲線掃描,彌林星軌道空間冷寂無比,任何溫度異常都可能意味著存在人工遺跡。
可見光陣列則將一片片星幕拚接成清晰的立體全景,精準到每一塊碎石的陰影。
與此同時,甚高頻無線電陣列不斷發射脈衝波,猶如在虛空中叩擊一麵無形的鐘。反射回來的微弱信號被逐一解析,和軌道運行模型疊加比對。
科研人員屏息凝神,心臟幾乎隨著監視器上的曲線一同起伏。若是那道光真源於古聖造物,那麼它必然不會是完全沉寂的存在。
“檢測到不規則信號乾擾。”
技術員壓低聲音彙報道,屏幕上出現一條曲線,起初微弱,隨後逐漸拉高。
全場的目光都聚焦在那條曲線上。
它不同於自然的背景噪聲,而是帶著規律性的脈動,就像某種古老的心跳。
“源區定位完成。”另一名操作員迅速接話,手指在終端上飛快操作,“彌林星赤道軌道以西二十度,信號周期確認,和常規衛星波段完全不符。”
隨著進一步解析,光譜係統疊加出一幅模糊的影像。
那是一個巨大的銀色物體。
它懸浮在軌道上,形態類似於某些幾何圖形的組合,鋒利的棱角與冷峻的邊緣勾勒出不容否認的人工痕跡。
沒有任何標識,卻帶著一種冷峻的對稱之美。
在地麵觀測體係中,它始終是隱形的幻影,仿佛不曾存在。但在空間站的高空注視下,它卻無聲地顯露出來,像是在故意展現自身,又像是默許了這份來自天空的凝視。
可能是……某種空間站結構。”
有人低聲呢喃,語調裡掩不住顫抖。
而粒子探測器傳回的數據更讓人屏住呼吸——在那片區域,有微弱卻異常穩定的能量噴射殘留,與幾個月前激光束的特征曲線高度吻合。
艙內陷入寂靜,隻有設備的嗡鳴聲。
“確認目標,編號為——古聖造物一號。”曙光空間站的指令長聲音低沉地宣布。
喜歡異世界傳送門,但是烈焰升騰請大家收藏:()異世界傳送門,但是烈焰升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