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深,新星基地的研究區漸漸沉寂下來。中央實驗大樓的燈光逐一熄滅,隻剩下黃佳銘院士宿舍的一盞壁燈,在風聲與遠處設備的低鳴中亮著。
黃佳銘脫下實驗服,坐在書桌前,雙肘支撐著,眼神依舊停留在腦海裡的數據與公式上。桌上攤開著密密麻麻的筆記紙,寫滿了符號、圖表、未完成的推演。
他點開終端,調出最新一次實驗的光譜曲線,θ場的峰值頻段清晰可見,卻依舊難以解釋。
“耦合強度……”他低聲喃喃。
θ場在實驗中展現出的“反重力”效應,遠不是單純的電磁或光學諧振所能解釋。
那些調諧裝置隻是“顯影劑”,讓θ場顯露出輪廓,而真正的本質,隱藏在更深的層麵——真空本身。
他腦海中浮現出一個念頭:卡西米爾效應。
兩塊金屬板,在納米級的距離下,會迫使真空漲落的虛粒子態密度發生變化——某些模式的虛粒子無法存在,隻能被排斥在外。由此產生的微弱吸引力,幾十年來被實驗證實,是真空中量子漲落最直觀的體現。
“如果……把卡西米爾陣列規模化,能不能在真空層麵上‘調節’θ場的耦合強度?”
他在草稿紙上迅速寫下思路:
將數百甚至上千對金屬板排列成納米陣列,每一對間距精確到皮米級彆;
通過調節陣列的幾何形態,控製真空漲落的局部密度,從而影響θ場的顯現強度。
“若在θ場的共振點附近,精確壓縮或放鬆真空漲落的模態密度……”
他屏住呼吸,腦海中閃過一種清晰的圖像:卡西米爾陣列像一個旋鈕,可以放大或削弱θ場對物質的作用。
猛地放下筆,倚靠在椅背上,他的眼睛盯著天花板,心跳不自覺地加快。
這或許是一個方向。
通過納米尺度的真空工程,改變虛空的“背景”,就能間接調控θ場。
八麵體能精確操控這種場,而人類,也許終於找到了一條接近它的路徑。
宿舍裡安靜得隻剩下時鐘的滴答聲。黃佳銘緩緩合上眼,卻絲毫沒有睡意。心中的公式和構想,還在無休止地推演。
————————————
清晨的光透過厚重的防護玻璃灑進新星基地的科研區。黃佳銘緩緩睜開眼,昨夜的推演像一條未斷的河流仍在腦海中奔騰。他簡單洗漱,匆匆喝下幾口溫水,隨即拿起桌上那沾滿筆跡的筆記本,徑直走向研究所的辦公室。
走廊寂靜,隻有鞋底與地板的碰擊聲清晰回蕩。他推開辦公室的門,冷氣機尚未完全停下,空氣裡帶著微微的寒意。
黃佳銘坐下,把筆記本攤開在桌麵上,凝視著那一行行急切的推演,呼吸逐漸變得平穩。
筆尖劃過紙麵,線條交錯成複雜的結構,像是在為未知搭建一座通向真空深處的橋梁。
很快,紙麵上的推演不再滿足,他轉向終端,調出設計軟件。三維建模界麵亮起,冷白的光映在他眼鏡上。他的手指迅速敲擊,在空白的模型中勾勒出設想中的裝置——卡西米爾陣列實驗裝置。”
屏幕上首先浮現出一組蜂巢狀的納米金屬板。每一對板間距被嚴格鎖定在數百皮米級彆,黃佳銘在模型上標注:“主陣列,基準真空態。”
隨後,他在外圍添加了一圈環形輔助陣列,像花瓣層層包裹著花心。隨著線條逐步完善,一個複雜的幾何體係逐漸成形:主陣列在中央,環陣在四周,每一組都對應著一個可控的真空漲落區。
“關鍵在於陣列的可調性……”
他在模型中加入微型壓電驅動器,使金屬板間的距離能夠在皮米量級上下調整。這樣一來,虛空中可允許存在的模態會隨之改變,從而改寫局部的真空能量密度。
當他輸入第一組參數時,模擬結果迅速跳出。
屏幕上,一個三維曲麵開始波動,像湖麵被風吹起層層漣漪。曲麵的峰穀,正對應著真空能量密度的局部變化。
黃佳銘盯著這一幕,眼神漸漸亮了起來:“這或許就是閥門……一個能調節θ場的閥門。”
時間在他的推演與修改中悄然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