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康注視著屏幕,影像中那株病毒的行為毫無疑問超出了自然規律。
上皮細胞在它的引導下分化成神經元與骨細胞,這種跨組織的精準基因編輯,任何自然突變都無法解釋。
這絕非自然界產物。
緊接著,他按下終端上的指令,將培養皿所在的負壓艙轉入獨立冷藏單元,並標注最高級彆的封存編號。
代號,“共生體”。
機械臂緩緩移動,將樣本安置在多層隔離容器內,外壁迅速結霜,顯示低溫保存已啟動。
“保留全套樣本。”他對助手下達簡短指令,同時命令提取血清、rna片段與培養液副本,分彆儲存在不同的隔離庫。
數據同步上傳到加密服務器,生成雙重備份。
隨後,他啟用專用的上報通道。
屏幕上跳出紅色警示框,要求輸入多重身份驗證,他逐項完成,手指敲擊鍵盤的聲音在空曠的實驗室裡顯得格外清晰。
上報文件中,他寫道:推定為人工製造,具備高度複雜的設計水平。
陳偉康在終端的報告文檔中繼續補充,將顯微影像截取並附加在附錄中:上皮細胞在病毒片段的作用下出現分化軌跡,先是生成類似神經元的細絲,隨後又在另一批細胞中觀察到鈣鹽沉積和骨細胞樣結構的出現。
“該毒株表現出對宿主遺傳物質的精確調控能力。除破壞性外,其分化指令具有明顯的‘修複’傾向。推測若能在可控條件下加以利用,可能為斷肢或嚴重創傷的再生醫學提供實驗路徑。”
他繼續寫道。
為支持這一判斷,他將實驗數據與已知的再生研究成果對比。顯微照片顯示,部分細胞在數小時內完成了由上皮細胞向神經元的轉化,這一速率遠高於任何現有的乾細胞誘導方式。同時,骨細胞的生成過程伴隨纖維化支架的形成,顯示出潛在的組織支撐能力。
在上報文件的“潛在用途”一欄,他輸入:
“極高風險的生物武器候選;具備潛在醫療應用,尤其是在再生醫學與組織修複領域。”
最後,他添加一條警告:
“該毒株若被用於臨床再生研究,必須在最高等級的隔離與控製下進行。其不穩定性與高度突變性決定了任何失控實驗都可能帶來災難性後果。”
————————————
東協聯合科研院,生物工程院會議室。
加密通道的提示音在會議室裡響起,一份標記著最高機密等級的報告被投影在中央。
幾名研究主任依次瀏覽,屏幕上滾動的是陳偉康博士提交的實驗數據:顯微影像、基因比對曲線,以及關於病毒誘導細胞分化的注釋。
其中一幀影像停留得最久——上皮細胞在病毒片段的驅動下形成神經突起,另一組則在短短數小時內出現了骨樣組織的沉積。
曲線旁邊的批注清晰寫著“斷肢再生的潛在可能”。
會議室裡的空氣因這句話而一度凝滯。
負責風險評估的主任輕咳了一聲,翻到下一頁,病毒的高度突變性和失控案例同樣被詳細記錄。報告指出,一旦偏離控製環境,這種株係足以引發新的災難。
“報告裡也提到,這種株係突變率極高。失控案例已有多次。如果偏離控製環境,後果不可估量。”
另一名主任插話:“但你看——這不是單純的破壞,它在某些情況下表現出修複傾向。如果能加以利用,戰場醫療、創傷修複,甚至斷肢再生,都可能迎來突破。”
“這類生物體太不穩定了。今天它修複細胞,明天就可能轉化為新的病灶。任何失誤都會把整個項目變成災難。”
有人搖頭道,“問題不在於能否應用,而在於是否可控。真正的醫療方案不應建立在這種不穩定的載體上。我們需要的是結果,不是風險。”
“既然如此,這個方向隻能停在基礎科研。”
“病毒樣本封存,隻允許分析它的誘導機製。”
“真正的醫療與戰略醫學項目,我相信,納米織機不會讓我們失望。”
最終,院長拍板,並點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病毒將僅限於科研分析,用來解構其誘導轉化的分子原理,建立模型,提取其中的有效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