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基地,鐵灣港。
鐵灣港的空氣裡帶著金屬和海鹽的味道。
遠處傳來低沉的轟鳴聲,整個海麵都在輕微顫動。
停泊區外,一艘巨大的艦體正緩緩升起——那是“昆侖號”,新星基地最新一代空天母艦。
按照慣例,這次被稱作“海試”,但事實上它並不會真正航行在水麵上。艦體底部早已沒有傳統的推進器,取而代之的是數十組反重力引擎。
隨著能量輸出穩定,整艘艦緩緩離開港口,懸停在海麵上方五十米處。海浪被它下方的氣流推開,激起一道道白色的浪環。
“昆侖號”的艦體總長400米,外形如同一個對稱、合並的手掌,有著五條彈射甲板,比起傳統的航母寬上不少——約有120米寬。
而甲板上方則是額外的封閉式機庫,像一層穹頂一般蓋住了甲板的大部分,隻留彈射的出口。
它的主結構采用蜂窩狀碳納米複合材料與同位素合金製成,重量比同尺寸艦隻減輕了近三分之一。
艦底的反重力引擎陣列由十六個模塊組成,每個模塊都帶有獨立的西塔頻率發生器調控單元,可以根據需要調整局部重力場,實現精準的姿態控製。
這次測試的重點,是驗證反重力係統與引力約束聚變反應堆之間的協同。聚變反應堆位於艦體中央,由兩層磁約束環和內嵌的引力調控裝置構成。新的約束係統通過徑向引力場實現了更高的等離子密度,使反應堆在更小的體積下維持穩定運轉。
“反應堆功率上升至百分之六十。”
“確認,冷卻係統啟動。”
透過觀察窗,可以看到反應堆中央微微發出的藍色光暈。那不是火焰,而是反應堆外層冷卻係統釋放出的等離子餘輝。它在引力約束下被緊緊鎖在一條細薄的環帶中,穩定得如同一條被馴服的河流。
外部平台上,幾名測試員站在安全欄後,仰頭看著艦體的緩慢上升。
此刻的“昆侖號”已經脫離了錨泊點,靠自身係統保持懸浮。
風壓讓外部條幅緊貼在艦體上,港區的水麵被卷成波紋。
與尋常水麵艦艇的布局不同,昆侖號的“艦橋”位於艦體前端下方,那裡的視野更好,也能為上方的甲板騰出巨大的空間。
“姿態控製係統穩定,航向偏差小於零點一度。”
“反重力引擎溫度正常。”
總控台前,負責本次海試的海軍司令王平波注視著屏幕。
片刻後,他下令:“啟動一級渦輪引擎。”
隨著指令傳出,艦體兩側的渦輪噴口緩緩開啟。聚變反應堆的部分能量被引導至推進通道,引力約束係統在出口處形成穩定通路,將高溫氣流壓縮成定向噴流。片刻後,一陣低沉的震動傳遍整個港區。
“推力上升,保持高度。”
“昆侖號速度零點五節,狀態良好。”
艦體穩穩地滑出港口區域,在海麵上空沿著既定航線飛行。地麵跟蹤雷達在監控屏上顯示出穩定的軌跡曲線。
這次海試還包括多種係統的聯合測試。艦橋上,幾個監控終端正在同時運行。引力補償係統的數據、導航信號的穩定度、能量分配的負載圖,全都在被記錄。
“注意能量回收比。”
“報告,當前回收效率百分之九十三,符合標準。”
測試繼續進行。艦體逐漸上升,海平線在舷窗外變得模糊,雲層在下方被風流撕開。艦內保持著穩定的氣壓,隻有偶爾傳來的機械振動提醒人們,這是一艘真正活著的機器。
“反重力引擎模式切換,準備二級功率測試。”
“二級功率確認,啟動倒計時。”
計時器歸零,新的數據流在屏幕上閃動。艦體略微一顫,隨即恢複平穩。高度迅速提升到兩千米,穩定漂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