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區的夜晚比從前亮得多。街邊的燈換成了節能燈,沿海步道恢複開放,孩子們在跑道上玩滑板。咖啡館的窗戶開著,收音機裡傳出流行歌曲。
一名記者在街頭采訪,一位中年修理工回答:“這幾年最明顯的變化?機器終於不停了。以前一停電,廠子就關門。現在我們連夜班都能開。”
在郊區,東協援建的農業站正在運作。稻田和蔬菜溫室被塑料拱棚覆蓋,拖拉機沿著田埂行駛。
來自安南的農技人員正和當地工人一起測量水位。
“再深兩厘米就夠了,”他用略帶口音的西語說,“太多會爛根。”
“明白,下次我們注意。”當地工頭回答。
不遠處的山坡上,新修的輸電塔一排排延伸向遠方,電纜在陽光下泛光。
那些鐵塔的底部貼著東協的聯合標誌。
港口方向的夜色降臨,護衛艦的桅燈再次亮起,映在新修的碼頭上。海風帶來鹹味和柴油的氣息,工人們還在裝卸。
艦長從指揮塔上下來,經過堆放著油桶的倉區。一個年輕的水兵向他打招呼:“長官,港口這幾天會很忙嗎?”
“是啊,”他答,“聽說要來一艘東協的補給艦,帶新的零件。”
“那就好,咱們終於不用等半年一個螺栓了。”
兩人都笑了笑,繼續往前走。遠處,城市的燈光在海麵上映出一條亮帶,船塢的工人還在焊接新的船體。
————————————
哈瓦那大學的校園在午後的陽光下顯得安靜。教學樓的玻璃窗反著海風帶來的微光,操場上隻有幾名學生在慢跑。圖書館外的廣場空蕩蕩的,隻有自動灑水器在緩緩轉動。自從去年那批教授和學生被東協項目部選中後,校園就少了往日的喧鬨。
行政樓門口掛著一麵橫幅——“祝賀我校科研團隊奔赴馨嘉泊軌道電梯建設項目”。
那條橫幅已經掛了半年,顏色被曬得有些淡,但沒人舍得取下。
理學院的實驗樓門半開著。走廊裡堆著剛運回來的儀器箱,有的外殼還貼著東協的物流標誌。物理係主任馬丁內斯正帶著兩名研究生拆包裝。
“這批設備是東協援助的實驗裝置,”他邊說邊檢查接頭,“比我們以前那套老的要精確得多。”
“主任,這些能不能拿去做模擬實驗?”
“當然可以,不過我們這邊人不多,得排計劃。”
學生笑了笑,把手上的數據線遞過去:“聽說教授組已經到馨嘉泊了?”
“昨天起飛的。”馬丁內斯點頭,“他們去的是主承力索的監測項目。”
實驗室的窗外能看見遠處的港口,貨輪的吊機在移動,往返的車隊在裝箱。馬丁內斯停下手裡的活,看著窗外,“我們以前被製裁的時候,連一台發動機都造不出來。”
“現在我們的人都能去參與建造太空電梯了……”
校園另一頭的圖書館比往常更安靜。書架上有許多舊版教材,封麵磨得發白。管理員坐在櫃台後整理借閱單,手邊放著一疊寄往馨嘉泊的信封。
“這是給工程組的文件,”她對前來借書的學生說,“他們那邊還缺參考資料。”
學生接過信封,點點頭:“我哥哥就在那邊,說星環空間站已經準備對接了。”
“那可真快。”管理員歎了口氣,“祝他們一切順利吧。”
工程學院的操場上,幾名留校的學生正在測試無人機。
地上擺著簡易的跑道標誌,他們一邊調試,一邊用筆記本記錄參數。
“高度穩定在五十米,”其中一個喊道,“電池電壓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