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
林紹輝對著一旁的旅長擺了擺終端。
“好東西。”
旅長若有所思,“但火力還是不夠——它畢竟隻是裝甲車輛的替代品。”
“我們缺的火炮這一塊,怎麼補?”
林紹輝沒有直接回答,他招手示意他前往下個地點。
兩人上了車,穿過試驗區,來到一扇巨大的滑門前。
滑門緩緩開啟,燈光從門內灑出,帶著車間特有的塵土味和機油味。
門內是一個更大的場域,空間被劃分成若乾維修台與試驗台,頂棚上掛著輸電軌和起重機。
車間中央,巨大的身影占據了半個空間。
它被防護欄隔開,工程機械和測試儀器圍在四周。
“這是‘黃河象’超重型懸浮坦克,型號xft900。”林紹輝說道。
旅長抬頭看去——那不是普通坦克的體量。
車體高度接近一層樓,寬度幾乎占滿兩條車道,底盤沒有履帶,取而代之的是多組反重力模塊,周邊覆蓋著散熱鰭片、磁流調整裝置以及緊急機械支撐架。
“接近三百噸。”林紹輝走近車體,拍了拍側麵那層灰黑色的複合裝甲,“整車比現役‘貔貅’重型坦克大了一倍,但速度不比它慢。”
旅長繞到正麵,看著車首那層厚重裝甲:“這麼大?你們確認它能動?”
“靠聚變反應堆供能,反重力模塊懸浮行進,懸浮高度可以調節,最快能到一百二十公裡每小時。雖然噸位極高,但是機動性卻比履帶式坦克好,泥地、廢墟、碎石堆都能通過,甚至兩棲突擊都沒問題。”
他又指向炮塔上的幾組裝置。
“六門激光炮,分布在炮塔與車體兩側,用於對地對空兼用。”
林紹輝伸手指向炮塔上部的圓盤形模塊,“這個是相控陣雷達,主要負責火控、導引,同時為周圍部隊提供戰場視野。”
“主武器是這門——等離子軌道炮。”林紹輝指向車體頂部那根粗大的長方體炮管。
“最大能量輸出下,一發能打穿接近二十米厚鋼筋混凝土,也就是說,它能讓一棟大樓瞬間坍塌,或者直接把一片陣地炸上天——它和雷鳴係列一樣可以調節威力。”
“如果敵人躲在掩體裡,就把他們和掩體一起送上天——哪怕他們的掩體是一整座山。”
“當然,這門大炮需要短暫的充能才能發揮最大的威力,在充能過程中,車體無法移動。”
“為了應對這一情況,它還搭載了裝備科研院的最新成果——偏折護盾,該設備能夠通過扭曲引力場來偏轉來襲的實彈以及定向能武器。”
旅長的手在護盾麵板上停了一下,撫過接縫處的熱管接口。
一旁的工程師補充說:“偏折護盾需要大量實時計算與能量分配,配合反應堆輸出和散熱係統運作。實戰中,護盾會與機體的移動、姿態調整聯動,形成動態保護層。”
“軌道炮每發之間保持十五秒冷卻。如果是最大充能模式,就要拉到三十秒,防止過熱。激光炮沒有冷卻期,但長時間連發會觸發功率限製程序。”
車間裡,工程師們啟動了係泊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