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近元日,長安城本已沉浸在辭舊迎新的籌備氣氛中,一道八百裡加急的捷報,如同投入滾油的火星,瞬間將整座帝都點燃,推向狂喜的頂峰!
大將軍李靖、行軍總管李績聯名軍報傳回:東突厥已滅!頡利可汗被生擒,部落或降或散,肆虐北境數十年的巨大邊患,至此一朝蕩平!
消息傳來,舉城歡騰!
宮城之內,李世民手持軍報,反複看了數遍,猛地一拍禦案,霍然起身,臉上是壓抑不住的激動與狂喜,連聲道:“好!好!李藥師、李懋功李績字)真乃朕之肱骨,國之柱石!此乃不世之功!不世之功啊!”
他當即下旨,宣召所有在京重臣、勳貴以及諸位成年皇子,即刻入宮,於兩儀殿大擺慶功宴,共襄此曠世盛舉!
是夜,兩儀殿內燈火璀璨,亮如白晝。禦筵豐盛,歌舞升平,觥籌交錯之間,滿是歡慶與頌揚。
李世民高踞禦座,滿麵紅光,意氣風發,接受著群臣一浪高過一浪的恭賀。
“陛下聖明,運籌帷幄,方有今日之赫赫武功!”
“天佑大唐,陛下威加四海,萬國來朝!”
“李衛公、英公李靖、李績封號)用兵如神,實乃陛下知人善任之功!”
氣氛熱烈到了極點。酒至半酣,李世民趁著興頭,開始大行封賞。他目光掃過席間幾位皇子,朗聲道:
“漢王李恪,聰慧勇毅,改封蜀王,益州大都督!”
“衛王李泰,敏而好學,深得朕心,改封越王,揚州大都督!”
“楚王李佑,亦有所進益,改封燕王,幽州都督!”
一連串的改封令下,被點到的皇子紛紛出列,跪謝天恩。蜀地富庶,揚州繁華,幽州緊要,這些封地無疑都體現了李世民的看重與期許。
李恪沉穩謝恩,李泰臉上難掩得意,李佑亦是欣喜。
然而,當所有受封的皇子都謝恩歸座後,眾人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或明或暗地,都投向了席間唯一沒有動靜的一人——太子李承乾。
他依舊端坐在自己的席位上,身姿僵硬,臉上努力維持著作為儲君應有的、為大唐勝利而感到高興的笑容,但那笑容卻如同雕刻上去一般,僵硬而勉強。他的雙手在寬大的袖袍中死死攥緊,指甲深深陷入掌心。
為什麼?
為什麼所有人都得到了封賞,唯獨沒有他?
父皇大肆封賞弟弟們,將他們派往富庶緊要之地,卻將他這個太子,獨自留在長安,晾在這萬眾矚目的慶功宴上,承受著這無聲的、卻又無比清晰的忽視與難堪?
是因為前些日在崇文館,姚思廉當眾斥責他學問不精、言行不穩嗎?
是因為魏王李泰愈發顯得才華出眾、深得人心嗎?
還是因為……父皇心中,早已對他這個嫡長子、名正言順的儲君,生了不滿與動搖?
巨大的失落、不甘、委屈,以及一種被至親當眾羞辱的強烈憤恨,如同毒蛇般噬咬著他的心。
他感到四周投來的目光,似乎都帶著憐憫、嘲諷或審視,讓他如坐針氈,臉上的笑容幾乎要維持不住。
他隻能拚命低下頭,假借飲酒掩飾著瞬間泛紅的眼圈和劇烈波動的情緒。杯中禦酒甘醇,此刻入喉,卻隻剩下無邊的苦澀與冰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