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座之上的李世民,似乎全然未覺太子的異狀,依舊與群臣談笑風生,沉浸在帝國武功鼎盛的巨大喜悅之中。
而這滿殿的喧囂與華彩,落在李承乾眼中,卻仿佛都化作了冰冷的諷刺。
他心中的裂痕,在這普天同慶的夜晚,被悄然撕扯得更深、更痛。那份原本就潛藏著的悲恨,如同被投入爐火的乾柴,在這一刻,燃起了幽暗而危險的火焰。
……
將近半個多月的潛心鑽研,王玉瑱與宴清幾乎將所有的閒暇時光都投入到了那方寸書房之中。
紫竹扇骨被反複打磨調整,素絹扇麵被多次裁剪試錯,尤其是那核心的扇扣機關,兩人不知反複試驗、修改了多少次。
宴清甚至動用了他新近在弘文館結識的人脈,尋了一位在工部任職、精於巧匠之事的同窗幫忙參詳。
那位同窗見到這新奇物事的雛形時,也不禁撫掌讚歎,稱能想出此等“開合自如、收放由心”構造之人,想法當真是天馬行空,巧奪天工。
終於,在一次次失敗與改進後,一把無論是開合順暢度、結構穩固性還是整體美觀度,都已與王玉瑱記憶中後世折扇相差無幾的成品,赫然出現在兩人麵前。
紫竹為骨,觸手溫潤;素絹為麵,可題詩作畫;輕輕一抖,“唰”的一聲,扇麵應聲展開,宛若孔雀開屏,優雅利落;手腕微合,“哢噠”輕響,扇骨收攏,緊湊便攜,不占方寸。
“成了!”王玉瑱手持這第一把成功的折扇,眼中閃爍著難以抑製的興奮光芒。
宴清雖神色依舊平和,但眉眼間的笑意與成就感亦是顯而易見。
既然成品已出,後續之事便順理成章。借助王家的財力與渠道,以及宴清日漸開闊的人脈,製作工藝被迅速標準化,一批批用料更佳、做工更精的折扇被秘密趕製出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於是,在年關將近、臘月寒風依舊凜冽的長安西市,一家原本隻售賣各式精美團扇、名為“清風集”的店鋪,悄然掛出了一批前所未見的新奇物事——折扇。
起初,隻是零星幾個好奇的文人駐足,但當他們親眼見到店家夥計演示那開合之間的風流便捷,親手感受那紫竹玉骨、絹麵墨香的雅致,無不眼前一亮,嘖嘖稱奇。
消息如同長了翅膀,迅速在長安的文人圈子裡傳開。
不過短短數日,“清風集”的折扇便風靡開來,成為時下最炙手可熱的物件。
即便此刻正是嗬氣成霜的寒冬臘月,走在東西兩市乃至曲江池畔,也常能見到身著儒衫的文人墨客,或手持一柄題著詩句的折扇輕搖,故作瀟灑,實則凍得夠嗆。
或將其優雅合攏,用以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更有甚者,將其作為腰間佩飾,與玉佩、香囊並列,儼然成了彰顯身份與品味的新標誌。
這開合自如的折扇,仿佛自帶一種獨特的文人風骨與閒適氣度,迅速俘獲了追求風雅的長安士子之心。
其價格雖不菲,卻依然供不應求。
“清風集”門前,一時間竟也車馬絡繹,為這臘月寒冬,平添了一抹彆樣的“清風”。
王玉瑱與宴清站在幕後,看著這意料之中的火爆場景,相視而笑。
這不僅僅是一樁成功的生意,更是他們智慧與友情的結晶,在這大唐的長安,悄然掀起了一股新的風尚。
而由此帶來的豐厚收益,也為他們各自的道路,提供了更為堅實的支撐。
喜歡夢回貞觀,我成王珪次子請大家收藏:()夢回貞觀,我成王珪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