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影”號用巨大風險換回的寶貴數據,被第一時間送往位於四川盆地深處的國家深空安全研究院信號情報處理中心。這裡擁有全國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陣列“星河”和最頂尖的密碼學、信號分析及外星技術研究專家。他們的任務,是從海量的電磁碎片中,拚湊出“神嗣號”真實的技術脈絡。
一、數據的深海
中心主控室,巨大的環形屏幕上,瀑布般流淌著經過初步清洗和分類的信號數據。不同顏色的線條代表雷達波、通訊信號、能量武器特征等。空氣中彌漫著緊張而專注的氣氛。項目總負責人,資深物理學家兼密碼學家陳星院士,親自坐鎮。
“同誌們,‘燭龍’帶回來的,不是普通的信號,而是‘神嗣’的技術‘基因序列’。我們的任務,就是解讀它,找到它的‘進化樹’。”陳院士的聲音沉穩,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興奮。
分析工作夜以繼日地進行。超級計算機“星河”開足馬力,運行著複雜的模式識彆和溯源算法。
二、驚人的發現
數周後,一個初步結論浮出水麵,其震撼性遠超所有人的預期。
非典型的“指紋”:分析顯示,“神嗣號”的隱形技術所依賴的能量場調製頻率和物質波散射模型,與人類已知的任何物理理論框架都存在微妙的偏差。其數學表達形式極其優美,但透著一股……“非人”的簡潔和深邃。同樣,其粒子束武器的能量激發和聚焦方式,也采用了某種違背常規等離子體物理直覺的、極其高效的諧振腔設計。
曆史的回響:就在團隊困惑之際,一位年輕的數據分析師在比對“星河”數據庫中的海量檔案時,發出了驚呼:“陳院士!您看這個頻率調製模式……和十五年前,‘嫦娥七號’在月球馬裡烏斯環形山附近采集到的那個未知非自然信號殘留的頻譜特征,吻合度高達92!”
碎片的拚圖:這條線索如同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更多的關聯被迅速建立起來:“神嗣號”隱形塗層的納米結構自組織原理,與在南太平洋海底發現的、距今約一萬年的非地球合金碎片上觀察到的微觀結構,具有高度相似性。其能量武器的部分材料合成路徑,竟然與冷戰時期美蘇在格陵蘭冰層下共同發現的一處疑似墜毀飛行器殘骸中解析出的部分技術路徑,驚人地一致!
三、共同的源頭
所有的線索,如同散落的磁針,最終指向同一個方向。陳星院士站在巨大的綜合信息圖前,聲音因激動而有些顫抖:
“真相……或許比我們想象的更驚人。”他指著連接著月球、海底、冰原和“神嗣號”數據的一條條線索,“日本的技術,並非完全自主原創!他們和我們一樣,甚至比我們更早、更係統地,發現並逆向工程了某個或某些)史前造訪過太陽係的、高度發達的地外文明留下的技術遺產!”
結論是顛覆性的:
“神嗣號”的強大,並非源於日本科技的全麵超越,而是基於對“遺產”更深入、更成功的“破解”和“工程化”。他們是“繼承者”,而非純粹的“創造者”。
人類在太空科技上的突飛猛進,其底層可能都或多或少受到了這些散落在地球及月球上的“外星遺產”的啟發和推動。隻是各國發現的遺產碎片不同,解讀程度不同,導致了技術路徑的差異。
存在一個或多個)共同的、未知的史前先進文明,其技術體係成為了當今人類空天科技的“底層公分母”。
四、戰略的重新評估
這一發現被迅速列為最高機密“女媧”計劃),並提交最高統帥部。它徹底改變了中方對日方技術優勢的認知,也帶來了全新的戰略視角:
心理優勢的轉變:日方的技術不再顯得高不可攀、無法理解。它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其“神秘麵紗”被揭開了大半。這極大地鼓舞了中方科研人員的士氣——既然對方能破解,我們也能,甚至可能後來居上。
新的競爭維度:競爭從單純的“技術研發競賽”,部分轉向了“對史前外星技術遺產的搜尋、解讀與再創新”的競賽。誰能在宇宙“考古學”上取得突破,誰就可能獲得下一代技術的製高點。
潛在的共同威脅:這個曾造訪太陽係的史前文明為何消失?他們留下了什麼?他們的再次出現是福是禍?這為中日之間乃至全人類,埋下了一個需要共同麵對的、更宏大的未知數。
技術路徑的反思:中方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技術發展,檢查是否也無意中受到了某些“遺產”的影響,並更加注重基礎原理的原創性研究,避免過度依賴“逆向工程”而走入技術死胡同。
五、鏡像的啟示
林星宇將軍在聽取彙報後,沉思良久,說道:“我們一直以為是在和鏡子裡的自己賽跑,現在發現,鏡子後麵,可能站著一位古老的、我們都不了解的‘老師’。日本先一步看懂了更多‘筆記’,但這不代表我們無法超越。關鍵是,我們要弄清楚這位‘老師’到底是誰,他留下的‘課本’全貌是什麼,而不是僅僅滿足於學會一兩個公式。”
“技術鏡像”的發現,如同一道強光,照亮了深空技術競賽的另一個側麵。它表明,人類當前的太空成就,可能建立在一個更加古老和深邃的文明基礎之上。未來的競爭,不僅是國家間的較量,更是對人類理解並駕馭遠古外星智慧能力的終極考驗。星空之下,隱藏著跨越百萬年的秘密,等待著重見天日。
喜歡南天門計劃請大家收藏:()南天門計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